專欄 董啟章
熱門文章
董啟章
Ghost on the Shelf
ADVERTISEMENT

讀心術

15.09.2022

大熱日本漫畫SPY x FAMILY的人物設計簡單而巧妙。所謂的family由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成員組成 — 父親是代號「黃昏」的西國間諜佛傑,母親是代號「睡美人」的東國殺手約兒,而女兒則是擁有超能力的安妮亞。「黃昏」為了偵察東國政要的任務,偽裝成精神科醫生,並找來假的妻子和女兒組成家庭以作掩護。父母二人也不知道對方的真正身分,也不知道原來六歲的女兒懂得讀心術。

安妮亞讀到父母內心的秘密而大感驚訝,自是漫畫的喜感所在,她也因此扮演了維繫父母關係的角色。本來是孤兒的她為了得到一個「家」,努力地調解父母之間可能出現的衝突。她甚至多次暗中幫助父親和母親對付敵人。無論父親的情報偵查能力和母親的格鬥能力多麼高強,最終也要靠「心理戰」取勝。可見讀心術的設計其實是故事的樞紐,為情節發展和人物關係製造迴旋空間。

2808tung

這部漫畫可以從榮格心理學的方向來解讀。首先是「假面」(persona)的運用,也即是「黃昏」和約兒的身份偽裝。隨着劇情發展,兩人弄假成真,發生近似夫妻的感情,可說是某種深層自我的發現。更有趣的是,我們可以把約兒視為「黃昏」的阿尼瑪(anima)(無意識的陰性/母性本能),而同時把「黃昏」視為約兒的阿尼姆斯(animus)(無意識的陽性/父性智慧)。兩人各自偏向「用智」和「用力」而有所不足。而居中斡旋,促進兩者進行溝通、互補,以至融合的安妮亞,扮演的就是引靈者(psychopomp)的角色了。安妮亞的讀心術不是偶然的、隨意的能力。

我們暫且不必問漫畫作者遠藤達哉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構想。可以肯定的是,他對於精神分析這個元素並非全無自覺。這從作者讓男主角取假名為洛伊德.佛傑,並且從事精神科醫師這個職業,而顯露無遺。不過與其說主角屬於佛洛伊德派,不如說是接近榮格派更為恰當。其中有一場佛傑帶安妮亞參觀自己工作的醫院,診療室內設有沙遊治療的用具,還給安妮亞弄得一團糟,令佛傑以為安妮亞的內心一定經歷了嚴重的創傷。這一設置顯然出自榮格派。精神分析的背景設置與讀心術的關係,可謂呼之欲出。

精神分析本身無疑就是一種讀心術。它試圖從人的心理呈現方式(夢境、幻覺、不經意的語言表現等)讀取其內在意義,也即是連本人也沒有意識的內容。在閱讀方法和取材方面,榮格比佛洛伊德更為全面,其中包括所謂的「主動想像」(active imagination),即在清醒狀態下經驗到的幻想(fantasy)。在榮格的巨量著作中,有很多例子說明他如何「讀心」,最詳盡的案例,莫過於米勒個案(Miller case)。

一九○六年,榮格的同僚Flournoy發表了一篇關於一位來自美國的年輕女子Frank Miller(化名)的精神病個案的文章,並附上當事人親筆書寫的一份材料。這份材料名為〈潛意識創造性想像的一些例子〉,裏面是米勒小姐遊歐期間記下的一些隨想、夢境、詩歌和奇幻故事。榮格後來對這份材料進行詳盡分析,以書名《力必多的轉化和象徵》(Transformations and Symbols of the Libido) 發表。當時是一九一二年,也即是榮格和佛洛伊德決裂,分道揚鑣的一年。自此榮格致力建立自己的一套精神分析理論和方法。

過了四十年,即一九五二年,榮格大幅修訂自己的少作,改名為《轉化的象徵:一個精神分裂個案的前期分析》(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在這部長達五百多頁的大書中,米勒小姐親筆所寫的文本只佔十六頁。原材料和解讀之間的不成比例,顯得有點誇張。當中涉及許多看似沒有直接關係的引申,主要是大量世界各地的古老神話和宗教的比較分析。榮格從米勒的文字中讀出關於創世、英雄、太陽、母親、再生、犧牲等象徵和主題,推斷作者有適應問題(adaptation)和出現退化作用(regression),甚至有前期精神分裂的徵狀。

榮格沒有見過米勒小姐,對她的背景所知甚少,完全通過文本分析作出判斷。米勒回到美國之後真的發病,其主診醫生告訴榮格,他所做的分析非常準確,甚至比接觸本人更具揭示性。榮格之所以能在缺乏個人歷史的情況下,讀出患者的潛在問題,是因為他讀的不是表層心理,而是深層心理。這個深層就是所謂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也即是人類意識中最古老的共通的部分。當中的意識能量集結成特定的原型(archetypes),以類似的象徵顯現在不同文化的神話和傳說中。這些象徵依然不斷在現代人的夢境和想像中出現,只要懂得閱讀的竅門,便可以解釋許多看似混亂和無意義的心理現象。

榮格當然知道讀心的局限,那就是必須「以心讀心」。所讀者是心,能讀者也是心。讀他心,讀自心,也離不開心本身。沒有超越心而讀心的可能。所以讀心永遠無法取得純客觀的科學性。這一點他深受康德的先驗哲學所影響。但是,所有其他看似客觀的科學,其實也無可避免由心出發,都是通過人的心智所認知的現象。心理學的局限,倒過來說明了一切知識的局限。

閱讀文學和任何創作性的作品,其實也是一種讀心術。淺層者,讀到創作者的本意,達到理解和共鳴。深層者,讀到連作者本人也不知道或者沒有意識到的動機,發掘出未為人知的意義。作者本人被讀到後者,有時會驚喜,有時會抗拒,端看心胸和氣量。而讀心者,當然也難免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向外投射,暴露了自己的無意識傾向。到頭來,他心自心,一心二讀,一讀二心,心心相印。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