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咖啡變成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晨早飲杯提神,中午配搭沙律,夜晚夾件蛋糕,咖啡因的酸苦,總有與你相伴的位置。愈來愈多香港人對飲咖啡有要求,講產地、談烘焙,虹吸、手沖、機出呈現異樣風味,有時我飲得出 花香、果香,更多時候只分辨到較酸和較苦的味道。很多朋友比我追求得徹底,報讀不同程度的咖啡班,由產區種植延伸到沖泡實踐,計時、聞味、睇色、細啜,累積成學問,培育出素養,對飲食有尋根的決心,或有無限的興趣,我都一樣尊敬、支持。
香港一早已有咖啡,咖啡廳、酒店、茶記都有它的蹤影,咖啡粉、咖啡豆,袋裝的、即磨的,單品的、混合的,出來的黝黑液體千變萬化,濡養各人的味蕾。以前的咖啡一樣有高水準(也一樣有低水準),茶記手沖不一定輸 café手沖,只是稱呼上有水吧師傅和咖啡師的分別,一杯酵香「啡走」,可能給你更大的衝擊。香港流行好一段時間的精品咖啡,大家品味之餘,享受帶來的生活態度,當搏殺有空閒,搵食有空間,何不將剩底的留俾自己,用香味、寫意填滿me time。
精品咖啡文化逐漸影響幾代人,白領飲啡打卡,學生轉投小店,連帶小朋友也跟隨父母到咖啡店,食鬆餅、飲鮮奶。共餐、實踐、耳濡目染,最能熏陶客人,從生活凝練出飲食素養,形成良性的文化循環。咖啡文化近年更多 流入校園,中學不時舉辦「咖啡拉花班」,讓學生接觸、體驗,發掘興趣,探索前路,作實際的生涯規劃,即使日後不是投身咖啡師行列,對飲食有多一重認識,也是好事。咖啡班有不同導師,身邊臥虎藏龍,親戚朋友,隨時拉起衫袖,變身拉花神手。在職咖啡師位列當中,毫無疑問級數爆燈,多一重臨場的職業導向。
不過,由咖啡業界走入中學學界的情況並不多見,近日咖啡店Kaffee Jen的老闆Karen帶同咖啡師,聯合香港青年協會的社工,走入中學,來一場拉花實踐課,是疫情期間罕有的教學體驗。拉出來的圖案如何,講求天分與肌肉 運用的能力,通過反覆試驗和訓練,沖拉得心應手,成果指日可待,是學習新事物不可或缺的道理。我帶領一眾大學生,連同中學師生走進Kaffee Jen,談香港飲食文化,講解學科與社區的關係。Karen分享屯門區的經營日常,訴說咖啡店的待客之道,以及回饋社會的理念。
參與的師生同樣開心,飲冷泡咖啡,食芝士蛋糕,感受環境,平靜心靈。餐桌聚首,滿載歡愉,夾批遞餅,言笑互動,組成久違的情境。同學打奶沖咖,執杯拉花,一刻體驗,影響可以相當深遠。飲食教育,如同播種深耕, 未知日後成果如何,但至少有心人已經踏出第一步。活動期間,我也難免受氣氛感染,閒坐蒲團,神遊太虛,享受自己的咖啡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