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帶中學生遊中環,停在蓮香樓對岸,師生們一一舉起手機,拍照記錄,誰知記錄變紀念,學生活動後寫出來的文章,歷史價值突然多添一重。疫情時代,瞬息萬變,從前以為食肆「執笠」總會預報期限,如今疫情影響,累積、轉變、催化很多東西,食肆終歸是平凡人事,沒料到的是,「一別成永訣」由常事演變成常態。
晚市禁堂食,手停口停,不少食肆捱到晚市重開,經營一輪,仍然難逃結業命運。長時間「禁堂食」,確實令食肆元氣大傷。底子夠強,或可硬食三四波衝擊。底子弱的,兩下散手已經拉閘離場。但底子再好,連番打擊,無法喘息,五癆七傷,仍要交租出糧。靠本地食客消費,不一定能夠續命,「報復式消費」華麗登場,食客飆升是必然事實,但收入是「天山雪蓮」還是「藥水膠布」,似乎各家情況不盡相同。
「報復式消費」已經回歸到「日常式消費」,聚過舊,見朋友,完了期望,續了情誼,「市道仍然唔好,仲係應使則使」,是很多市民的心聲。飲食上「應使」的,已經不一定投放在餐廳。「禁堂食」從根本改變香港的飲食結構,市民由「唔煮」變大廚,部分錢銀流入超市、食材店,眼見不少新開的食材店愈做愈旺,就是明顯例子。
大眾學會「自煮」,飲食思維隨即起了變化,和牛扒單買成本幾百,到餐廳食一般貨色的牛扒隨時上千。你可能會話,廚師煎的技巧更加好,不能相提並論。但你試回想一下,有沒有遇過叫五成熟,來九成熟的經驗?牛肉咬下去,已經知道不太新鮮?想換嗎?當然可以,下次換另一家餐廳。或者,不如你到超市,左揀右揀,行兩個圈返來肉櫃,向職員問三問四,揀油花均勻的近江牛?揀肉味濃的西冷?不如順手煎塊鵝肝,獎勵一下自己。自由自煮,肉質必定合眼緣,成數全睇自己手藝,與其假手於人,不如落手掌握。
大眾在家食慣「好嘢」,出外用餐自然更加挑剔,大家不再芥蘭、菜心不分,牛扒要睇部位睇產地,豬肉又知點煲點炒,食米知價,不再「易扼易𠱁」。所以質素不穩的食肆,面臨很大危機,因為「扼得一次,扼唔到第二次」,無論為新潮為傳統,食物味道不行,會明顯放大成致命傷。蓮香樓的水準長期不穩,食幾次,只撞過一次有超水準味道,證明廚房是有能力做得好。廚師無心維持水準,管理層未有監管,我當然不明原因,但這一定會影響食肆的名聲,時移世易,食肆已經不能單靠「賣傳統,食情懷」,來支撐整家店舖。
灣仔大榮華同樣要結業,停晚市受創之餘,樓下舖收租不成,收入大減,無錢出糧,返魂乏術。記得韜哥有期搞主題宴,蛇羹宴、羊腩宴、紅酒配對宴,全場爆滿,有聲有色,大家開懷舉箸,熱烈碰杯。後來不知為何,未有繼續舉辦,也算是一大可惜,跟朋友在灣仔食「豬油撈飯」的情景,現在只能在腦海追尋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