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蕭欣浩
熱門文章
蕭欣浩
廚聞食誌
ADVERTISEMENT

師傅「包」你「發」

近排流行師傅,師傅其實有好多種。新年前後出現的,講講運程,談談玄學術數,有些認真講書,有些認真「搞笑」地講書,大眾各有喜好,信不信,聽不聽,隨你。我平日常見師傅一堆,開車、送貨、水電、裝修,只要有專門手藝的,都順口叫聲「師傅」,尊稱是禮貌,也是貼金「俾面」。飲食界的師傅一樣多,自稱公稱,專業副業,前浪後浪,講樣講型講派頭,有料有獎有手藝,各有市場,食客照樣捧場。我一向奉行「以菜輪菜」,師傅究竟「掂唔掂」,夾起食落,口中咀嚼,心裏有數,不用相識,毋須見樣。

因為推廣飲食文化,近年不時落區入校,更多機會接觸餐廳老師傅,交談間,師傅們都會不約而同爆出一句:「做多幾年就唔做㗎啦。」你可能以為,跟某些鞋舖衫舖雜貨舖一樣,門口貼出「清貨離場」大字報,年年話「執笠」,直至你搬走,舖頭依然屹立不倒。餐廳老師傅似乎不行這套,很多時說走就走,細訴辛苦了幾十年,是時候停下來,我們雖然不捨,但心裏當然明白。老舖結業就是明顯的指標,當中所反映的,只是年代更替的一部分,面對餐廳消失,大眾確切了解到,熟悉的味道從此一去不返。有些品牌重新包裝出發,歷史接續下去,但新瓶裝的是舊酒還是新酒,你去試一次就能知個大概。

有些餐廳由二代或伙記接手,看似容易保存舊貌,但很多時經驗要累積,手藝還要看天份,呷一口「茶走」,目測水煮牛,就知道遺失了年代,吃着個無奈。自己愈來愈覺得,飲食文化保育很困難,文字、聲音、影像用作記錄也有局限,即使食譜秘方無私公開,實踐下去味道不一定相同。

%e6%9c%aa%e5%91%bd%e5%90%8d-3

即使困難,又如何,為記錄為推廣,有心人仍有一大堆。我和朋友為公為私一行幾人,去長沙灣「順興隆桂記荳品廠」,跟老闆堂哥(廖翠堂)學習。堂哥細說幾十年製作豆品的經驗,即場示範用細塊方布做布包豆腐,說明布的用料要疏水富彈性。我雖然照樣跟住包,但包疊的角度和力度有無形標準,不是「三兩下散手」能夠掌握。堂哥的布包豆腐,有種不容易的平實,純手功之餘,布包工序前後共兩次,足足多一倍功夫。包一次的豆腐水多易爛,解決辦法是多用石膏粉,好處是較挺身,易搬運。堂哥的包法不同,第一次包裹塑形,第二法拉緊疏水,用多重功夫代替增加石膏凝固,豆腐成品更加嫩滑,可媲美坊間的嫩豆腐,而且沒有石膏和豆腥味,溫文稚嫩。

接續轉個大灣到深水埗「坤記糕點」,找老闆祥哥(傅永祥)請教,大家到埗二話不說,先買白糖糕一試,無酸澀,不死甜,夠鬆,味道天然。白糖糕製作的時間比想像中長,本來以為米漿加糖加水,蒸熟就可以。祥哥說由洗米浸米磨米漿,到起糕𠝹開入袋出售,橫跨三日。第一日米漿磨好要自然發酵,第二日新漿老漿按比例混和,第三日一早落盤蒸熟,出爐攤凍。新鮮糕點忌雪藏、難保存,完成必要工序,即賣即食最好,但很多工序都在深宵進行,就如祥哥說,新人不入行,舊人不願接。糕點、豆腐都是「現在」的味道,不知幾時轉換消失,與其懷緬,倒不如行多兩步,食多兩間,掌握可見的現在。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