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因為生長在大城市的緣故,童年時已經見到過一些新奇的東西,電梯、冰箱、旋轉門、電話、收音機、電影、外國的童話故事等等,所以,到了另一個城市,見到了同樣的事物,並無新鮮感,只有電影令我驚訝,因為演員都講廣東話。童年的城市,令我懷念的是商場裏的哈哈鏡和街頭的西洋鏡。我總是去照哈哈鏡,和許多在場的熟人和陌生人一起哈哈大笑。西洋鏡的流動攤子偶然也可見,是一個木架一個木箱,箱上有洞,付了錢才可探頭觀看,箱內有走馬燈似的景物畫、七彩的卡通動物跑來跑去,很短,但有趣。後來就不再見到了,大概都變了電影開場時的贈品。時代進步,香港的哈哈鏡更精彩,又多又怪,在科學館。當然,在城市長大也有缺陷,雖然上學讀書有課本,卻不知道生活的細節,例如西瓜並不長在樹上,馬匹喜歡在地上打滾,最喜歡吃胡蘿蔔,還有,薄荷糖。
凡是透過孔洞看卡通和圖畫,我都叫它西洋鏡,所以,旅行時見到了紙製的西洋鏡就不會錯過,尤其因為大多在博物館美術館見到,主題是名畫。名畫大都只有一幅,沒有左文右理,也就不會活動,成為卡通。不過,紙製西洋鏡的魅力恰恰就在會動,明明是一幅靜態的畫,會忽然走到自己的面前,而且景物都浮動起來。物品上都印有3D的字眼,早些年,根本不知道3D是什麼。
3D鏡的製作相當簡單,不過是一張稍硬的紙,摺成四方形,頭尾黏牢,像個扁平的長方形紙盒,朝前的窄邊開兩個相距約二吋距離的圓洞,兩洞中間開一個大一點的洞留給鼻子。圓洞對面的盒邊糊上兩幅一模一樣的圖畫。圓洞要加上凸透鏡片,這就完成了。為了容易攜帶,或當明信片般郵寄,3D鏡可以摺成明信片大小,打開來才展成四方形,甚至六邊形。
我共有四個3D鏡,三個的設計相同,第一個的畫是布魯哲爾的《雪中獵人》,平時看這幅只見獵人和獵犬在雪地行走,前面是村舍和雪山。但從鏡眼看,使我這個畏高者吃了一驚,畫內前、中、遠層次分明,距離遙遠,農田廣闊,而我,和獵人一同站在懸岩上,房舍卻都在崖下的深谷中。第二幅畫是倫布朗的《夜巡》,因為是夜景,畫色陰暗,設計上恐有失誤,焦點錯置,只見兩個金色女童,全都有重疊的影子,一片鬼魅,頭也暈了。第三幅又很精彩,是梵谷的《黃屋》,我竟然站在房間裏,室內的牀、椅、几,都像浮起,牀頭的衣物,几上的瓶盤都色形清晰,窗子恍若才輕輕掩上。色調之美,氣氛之暖,可算天下第一劏房。多年前,在法國旅行,我的確走進過梵谷這所小屋;後來香港的梵谷展,也有一間虛擬的黃屋。
第四件作品的設計最簡樸,只用兩片紙黏成,頂上漏空可透光,不用名畫,用原作攝影的街景,呈現罕見的建築和寧靜的街道。作品自稱魔術卡,並留下地址和電話,在一個美麗的地方:布拉格。3D卡紙眼鏡可以自製,只要找到凸透鏡片和一模一樣的兩幅相片。人形設計家何不做些魔術卡呢,讓窮粉絲也可以消費得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