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譚凱韻
熱門文章
譚凱韻
雲圖
ADVERTISEMENT

【譚凱韻專欄 – 雲圖】《魷魚遊戲》中的遊戲

22.10.2021
圖片由作者提供

韓劇《魷魚遊戲》風靡全球,數據顯示,有超過一億用戶看過,成為Netflix創立以來最高收視的劇集。片中以生死遊戲側寫人性以及南韓貧富懸殊問題,引起大眾共鳴。

%e9%ad%b7%e9%ad%9a%e9%81%8a%e6%88%b2%e5%8a%87%e7%85%a7
《魷魚遊戲》 的參賽者需要參加六個兒童遊戲,以勝負定生死。(照片來源: 明報)

片中參賽者要參與簡單的兒童遊戲,勝出者可以獲取巨額奬金,玩輸遊戲卻要付出性命。到底為何大受歡迎,是劇本寫得好、題材能反映大眾所想,還是場景配樂人物出色?網上有很多分析,今天想談的是片中遊戲給我的聯想。 

劇中的角色合共需要玩六個遊戲,其中一個遊戲是要兩個人一組,每人給十顆波子,二人自訂遊戲規則,限時前全取二十顆波子就算勝出,可以過關。

波子在我家是時常出現的玩具,不時在地上、沙發找出一兩顆,構成實際的家居危險。其實那些波子是以「波子棋」的形式在我家出現的,即有一個很正式的棋盤,有小格將顏色分別放好,可以下跳棋或食棋。偏偏家中小孩對下波子棋興趣不大,對波子的玩法卻有無限創意,他們會以波子用作武器攻擊樂高人仔、在地上彈前鬥遠或試過拿出火車路軌讓波子滑行。

我曾經為此很抓狂,波子放滿一地危險,老人家踩到發生意外是可大可小; 其二是波子很容易丟失,用無限創意玩過一兩次後,就很難再完完整整的用來下棋。這個情況一度令我氣憤好一陣子,試過收起波子棋,不讓小朋友再玩,但他們總有方法找出,然後又繼續發揮創意,我惟有放棄監管。

我家小孩子喜歡波子卻不喜歡波子棋,有時放在路軌上滾動,又玩上半天。
我家小孩子喜歡波子卻不喜歡波子棋,有時放在路軌上滾動,又玩上半天。

但近日看《魷魚遊戲》,看到多個角色利用波子的多樣創意玩法時,卻又提醒我回到初衷,前陣子在文中分享過,我家孩子是不能玩電子遊戲的,除了是因為傷害眼睛,也想他們多接觸現實世界的人和物質,多感受人類和物件的溫度。

片中的遊戲都是南韓人兒時的玩意,在物資貴匱乏的年代,大家都是發揮創意,數顆圓圓的波子、一塊沙地、幾個朋友,就可以創作出無限個玩法。

說回孩子,我常覺得,同一件玩具,在我和他們眼中其實是兩個樣子的。例如給他「扭計骰」,以訓練小手和腦筋,他卻有方法將骰子拆開重裝; 又例如買來「戰國風雲(RISK)」桌上遊戲,他們不常以正規方式玩,卻會以遊戲中的士兵放在地上對決。

以慣常的邏輯解決不了扭計骰難題,就索性拆開重新安裝。 
以慣常的邏輯解決不了扭計骰難題,就索性拆開重新安裝。

遊戲是本意就是叫參與者享受,讓所有人樂在其中才是本意。作為媽媽,試著學習放下對遊戲規範的執著,拆除界限,能玩能學的,反而更多更廣。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