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小朋友復課了。農曆新年假期過後,教育局允許幼稚園和中小學三分之一的學生回校上課,在家斷斷續續待了一年的小人兒,終於可以嗅嗅校園的氣味。
選擇哪三分一學生回校、如何安排小朋友只有三分之一時間在校,然後能夠繼續保持學習進度和情緒,學校各自按自身需要安排。
有學生上一天課,休息兩天,再上課;有學生連續上課一星期或兩星期,然後回家再等安排;有的小朋友純在校學習、有的要上午在校下午網上實時網課。
香港在疫情下過了一整年,學校在網課和教學上有不同安排,跟不同學校孩子的媽媽聊天,細聽學校的教學安排時,發現安排基本上跟學校的理念都很相近。
以幼稚園為例,有連鎖名牌幼稚園,安排幼兒每天上網課三小時,據聞有家長仍然覺不足,要求學校延長至每天學習四小時;有國際幼稚園則要求家長多拍短片,培養小小YOUTUBER,讓四歲小人兒學懂鏡頭前講述自己生活興趣專長。
有的幼稚園採取比較輕鬆的態度,強調幼兒在校是要從遊戲中學習,所以不想小朋友在疫情期間太大壓力,只安排小量手工和英文短片,讓小朋友在家中跟爸媽一起觀看,至於學習進度就待復課後再處理。
我家小孩,則在一家致力平衡輕鬆和學習的幼稚園上學。學校不想小朋友(和家長)壓力太大,但也要面對學習進度和報考小學的需要。每天實時上課一小時,但要兼顧學寫中英數字、認字、英文拼音、普通話、音樂、還包括遊戲、運動和分享環節。所以正如大部份幼稚園的學術課程,如沒有家長的「深度參與」,小朋友的學術水平就會長期處於「一嚿雲」的狀態。
記得以往參加升學講座時,有校長建議家長們,如果希望報讀一家學校,可以考慮在上下課時間,到學校門口,觀察一下小朋友是否開心、有禮、守秩序,這些是成績等數據以外的一些參考指標,看看學校跟家長的理念是否接近。我覺得在後疫症時代,準家長也可以問問朋友、街坊、到網上論壇及社交媒體,了解一下不同學校的網課安排,再比對一下自己對教育的想法。
在選校的議題上,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要求,有人望子成龍,有人期望小朋友愉快成長。坦白說,我覺得香港學校的選擇不算少,有催谷的、有愉快的。不時聽到批評,說香港的教育制度很差,但在崩壞的制度下,有一群人仍在努力地付出。
疫情期間,親歷小朋友們學校的老師、助理、IT等工作人員疲於奔命,既要上鏡做主持錄影教學短片,又要學習運用不同的教學軟件跟小朋友互動,還要關心小朋友們在疫情下家中的學習生活和情緒。希望大家一起欣賞他們的付出,在黑暗中,仍然有點點亮光,在照亮我們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