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譚凱韻
熱門文章
譚凱韻
雲圖
ADVERTISEMENT

【譚凱韻專欄】移民.送機.太空人

19.12.2020
由作者提供圖片、網上圖片

移民

朋友一家四口突然悄悄走了。

一段日子沒有聯繫,突然心血來潮想呻呻家中帶孩子的繁瑣事,傳來的回應已是來自另一個洲,另一個時區,另一個政治體制的天空下,由決定到落地才不過兩個月的事。

從前選舉前後,會在商場門外揮手、或在酒樓跟街坊寒暄的政治人物,突然舉家流亡海外;隔周追看的專欄作家,在另一地區發來文字;時事評論的YOUTUBER從世界各地上載短片,雖然談論的,仍是我們熟悉的人和事。

移民,是將自己和家庭連根拔起搬到另一地方,也是將香港人的種子散落到各地。有人想守著地理上的香港,有人希望在他方守著「香港」的文化和身份。

送機 

我們這一代,對「移民」一辭從來不陌生。

這個困擾不少香港家庭決定,由1983年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那一跌開始,經歷89、至97,每隔一段日子,都會密集式有好一些家庭離開。我從少到大,送過不少移民家庭的機。

那些年送別的同輩,是被動的、懵懵懂懂的,跟家人一起移民的第二代,擔心的是認識不了新朋友,怕種族歧視的小豆丁;今天的同輩則是決策者,是要為生計,為住屋,為教育而籌謀的父母,可能還要同時兼顧在港年邁的上一代,以及未必能一拼同行的寵物。

移民在我記憶中,畫面總是留在啟德機場。印象中,那時機場的燈光色調有點黃黃的,送別比現時方便,機場就在市區,即使身處香港島,乘一程過海隧道巴士已能到達,飛機就在民居近近的上空升升降降。還記得從小眼淺的我,總是哭得死去活來,回家後會寫一些信,寄往遠遠的一些地方,問問對方的生活,也說說自己的逸事,然後通常都沒有然後的了。

106613135_2587831164811902_6676121825516359783_o
啟德機場,97年前的移民家庭就在這裏離港。

這一年疫情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實體聚會大大減少,過往大時大節總會見到的親戚朋友都減少見面。每次能相聚,都格外珍惜。然後每次說再見,即使只是送行到屋苑的電梯大堂,或是帶著兩小送家人到家附近的港鐵站,總有送機的感覺,總想延長那一句「拜拜」的長度。

太空人

由暑假至今,總不時聽聞直接或間接認識的媽媽當「先頭部隊」,一拖一或一拖二到外地,爸爸在港處理家事善後,計劃某天在自由的天空下一家愉快相聚。

近日傳來英國或會接納「太空人」的移民申請,由原要求「申請人和受養人必須一同移居英國」,改為有機會「容許一方續留港工作」。一個家,要撤離,要放下處理斷捨離的,一定多不勝數,但我衷心希望爸爸們不要因為新政策而打消短期內重聚的念頭和意志。

移民,是想提供一片自由的天空給孩子,受更開放的教育,有更好的成長。但相信我,怎樣的制度也抵不上爸爸的相伴。爸爸從來都是兒子的ROLE MODEL,女兒眼中的SUPERMAN,一年中見不了多少天的話,影響是實際而深遠的。

生於一個家庭,就是共同體,齊上齊落是最為重要的事,別在孩子大了時才後悔未有盡力陪伴,有些事情,是追不回的。

2
朋友一家移民倫敦,在另一片天空下惦念香港的發展。

===================================================================================

Hello, strangers!

Hello,⼤家好,我是譚凱韻,前新聞⼯作者。⼋年前告別了這個近⽇充滿風雨的⾏業,當上全職媽媽,照顧兩個兒⼦的吃喝拉睡。謝謝編輯的邀請,讓我在明周⽂化這個平台分享這些年來帶⼩孩的經歷和⼼情。

當媽媽從來也不易,在這世代當媽媽更困難。世界上沒有任何專上學院辦過任何課程教我們如何當⼀個媽媽。媽媽願意付出所有,但卻充滿限制,⾃⾝的體⼒精神學識修養均不完美,教和養的過程就在撞板中成長。

本欄取名「雲圖」是源⾃2012年⼀齣電影。故事背景由1850年開始說起,跨越了六個時空和國家,由南太平洋的⼩島,說到了亞洲的韓國,看似毫不關連的六個故事。說的卻是⼀個⼈的決定和⾏為,可能冥冥中影響著另⼀個時空的另⼀個⼈,有點輪迴的味道,也有蝴蝶效應的意味。在我看來,就像帶孩⼦,今天我的想法、決定、安排、甚⾄⼀個說話⼀個擁抱,都有機會影響孩⼦的⼈⽣和成長,⽽這個他的⽣命,有機會影響到其他的⽣命。帶孩⼦就是這樣⼀回事,⼩⼈兒長⼤後是⿓還是蟲沒有⼈說得準,惟有時刻做好⾃⼰,⾔教⾝教,希望為世界多造就⼀個善良的⼈。

由作者提供圖片、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