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流金歲月》關於兩個女生的成長。升上中一後不久,我讀到它。那段時期,每天放學後,我都坐在家裏冰涼的地板上,啃讀大量的亦舒小說(還有衛斯理和瓊瑤),直至我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讀物。後來,每次聽到葉蒨文所唱的電影主題曲,都會引起一種,當我讀着小說時也並未察覺的惘然。我想,這就是在多年後,我必須到戲院去看這部由小說改編成的電影的修復版的原因。
從小寄人籬下的朱鎖鎖,中學畢業後就開始工作,憑着美貌,她得到許多願意照顧愛護她的人,以及嚮往的物質生活,但心裏仍然是空蕩蕩的;家道中落的蔣南孫,大學畢業後拚命工作,體現了亦舒的哲理「一個人的時間放在那裏是可以看見的」,她終於成了能自立門戶的時裝設計師。或許這也是女生可以選擇的兩種存活路向──找一個以至多個可以依附的男人,或,努力工作滿足自己生存所需,但無論哪一條路向,都是為了得到一種最根本的安全感──愛,而無論在小說或電影裏,女生們終於並未得到。
在漆黑的電影院內,我多次笑得不能自拔──為了少女時期的女主角,喪父後表達哀傷就是撲倒在枕頭上大哭的典型場面,或,蔣南孫成為了時裝設計公司的老闆後,被小男生示愛。男生問:「你知道自己欠缺了一種重要的東西嗎?」南孫茫然,男生於是把送給她的禮物拆開,觀眾看見《愛的教育》──但笑意並不是鄙夷,甚至,其中必有某種懷念往日美好的愉悅。《流金歲月》於1988年上映,當時正是這個城巿的流金歲月,電影業的全盛時期,電影內有着單憑個人努力,27歲就可以成為公司高層的女生,也有可以選擇煙視媚行,就可以住在豪宅的慧黠女子,海洋公園(而不是迪士尼)仍然是這城巿的遊玩勝地。即使因為中英談判,股巿和樓巿泡沫爆破,人們間接因此喪命,可是他們仍然住在偌大的房子裏。
也是在獨自笑完了之後,我終於明白了流金歲月的意思──開始成長之後,我就失去了閱讀亦舒小說的耐性,雖然不施脂粉只穿白襯衣牛仔褲也非常好看而且聰穎有才情英語流利的女生,曾經是某種想像的投射,但現實的破洞令我不得不發現,女性的艱困處境是那個樣板所無法涵蓋的,不知道是我長得太大太舊,還是這城巿早已老去,在我所身處的世界裏,從沒出現過類近蔣南孫或朱鎖鎖那樣的人,甚至,連具備鍾楚紅或張曼玉那種性情氣質的人物也早已絕迹。
看完電影之後,我終於想起多年來無法忘記《流金歲月》的原因:小說裏的鎖鎖曾經以為成長會讓她得到許多,遇到無法數算的出色的人,成為了更精采的自己,可是多年以後,當她切切實實地經歷了生命給她的課堂之後,她最懷念的竟然是少女時期一直暗戀她的,被她倉惶地躲避,滿臉痘皮的表哥──她發現在她一生裏,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像表哥那樣愛她。流金歲月就是無可避免的錯過。而所有錯過了的鑲着金邊的事物,只會出現在小說、電影、回憶或,想像之中。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