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梵高.永恒之門》裏,梵高常常面對的一個問題是:「你為何認為自己是一個畫家?」梵高在世時,只賣出過一張畫作,其餘的作品,堆放在家裏,他從沒有享受過畫家帶來的名聲,只有許多質疑的聲音。
他的答案是:「因為我在畫畫。」或「因為我只懂得畫畫。」這些答案無法令發問者感到滿意。發問的羣眾,包括旅館服務員、精神病院內的牧師、他寫生時偶遇的老師和小學生。在他們看來,畫家首先需要具備社會認同,例如,他的作品得到大部份人的審美目光所認同、他的畫作掛在重要的美術館或展覽場地,或賣出相若的數量,得到一定的金錢回報,他們才會尊稱他「畫家」。
「你為何認為自己是一個畫家?」帶出的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向,前者向內在探求的,得到的答案是純粹的──只要一個人一直在畫畫,他就是個畫家;後者向外尋求認可─一個人必須先得到一個名銜,才能從事相關的工作。
最常出現的情況時,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向,都在一個人的腦子內發生,分裂因此而形成。
我曾經非常抗拒當文學獎的評審,無法忍受自己的品味成為一種標準,那太近似權威。可是,當我想起,我曾經也參加過文學獎,為了作品被讀到或只是被看見。那些參賽的作品,與其說需要的是一個評審,不如說是一名讀者,於是,我接受了出任評審的邀請。在當評審的過程裏,我讀到許多寫作新手的作品,那裏有些深刻的片段或經歷,直至許多年後,仍然留在我的腦裏,深沉地打動過我,只是,有時候,我無法讓他們獲得任何獎項,當中有許多原因,或許因為,那些作品無法在整個篇幅裏有着均稱的發揮,或在處理作品時還不夠縝密完整,或許因為,他們遇到更多更強的對手,也有可能是因為,在評審會議中,我無法說服其他評審。一篇作品,在一個文學獎之中,得經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巧合或機遇,最後才可能會獲得一個獎項;而一個人在一生之中,也得經過許多大大小小的緣起緣滅,挫折絕望和柳暗花明,才會得到幾個如意。
人們大概都知道,有些藝術家,在世的時候,寂寂無名,鬱鬱而終之後,作品才得到世人的注目;有些藝術家,在世的時候享負盛名,直至身後,作品隨着作者歸於寂滅;而大部份的藝術家,無論在生還是死後,作品和作者,都異常寂寞的。孤獨本來就是,生命和藝術的不滅本質。
評審和比賽,必然有着讓人無力或無意義的部份,但,即使如此,還是有着其不可取代的意義和功能,讓邊緣的藝術作品得到討論和注視即是功能之一。然而,舉凡名銜、獎項、銷量和各式各樣不同名目的認可,其實都只是假象。唯一的真相只是:你有沒有在進行創作,在創作的過程裏,你得到了什麼?
梵高一生的大部份時間都在畫畫,以畫畫來回應各種詰問,直至他失去了人身,靈魂到達了另一個層面,分裂再也不存在,寂寞也再沒法打擾他。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