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戲院重開,我馬上到訪。因應2019年新冠病毒疫情,戲院座位有了新的安排,也許很多人喜歡這樣:因為部份座位停用,不少座位變成了二人一組、自成一角,情侶爭相選購;單人位也獲單人客垂青。安排可謂近乎完美:煩人的吃爆谷聲或手機屏幕放亮的騷擾不會再在你身旁。然而,戲院不能長此下去,要生存必需更多觀眾;所以,還是盡快回復每行都可坐吧!
我看了《無痛斷捨離》,是一部劇本、鏡頭運用和演出具佳的低成本泰國獨立電影。感性細膩的故事說到年輕設計師阿靜負笈瑞典三年後回國,打算在前鋪後居的家中地鋪創業。她首先需要清理充滿回憶的舊物,所以狠狠地清空每個房間,把所有物件丟掉,直至故友質問為什麼自己少年時代送給阿靜的禮物也被遺棄,阿靜才放慢整理速度,也把禮物和向朋友借來的東西逐一物歸原主,包括留學時被她無情無視電郵,最終分手收場的男朋友。
故事刻劃了我們需要在斷捨離中尋找微妙的平衡,在過程中也得照顧別人感受,可以說是一種真實主義:待人以仁。對別人仁慈,不費一分一毫。
自由黨創黨主席李鵬飛於在2020年5月20日辭世,這位前立法會議員後來也參與廣播和公共事務評論的工作,我與他並不相識。他的觀點通常都是合理和實際的,生前致力爭取香港對普選的期望和共識。可惜的是,像他這樣能成功地獲得政治取向相反陣營支持的人物,在香港已越來越少。在2014年一次香港電台的專訪中,他為香港的政治多元和核心價值護航,並抨擊內地:「……他們想踢走所有民主派……他們指出某些人不愛國,但那不是真的,香港所有人,幾乎所有人都是愛國的。他們只想人們唯命是從,然後像傀儡一樣。傀儡制度在香港是行不通的。」
在我們急於衝刺、希望成功跨過另一天時,暫時停下腳步也有其利––即使那只是五分鐘。停下來想想待人以仁;停下來向那些生前事事關心但很快被忘記的正派人士致敬,特別是在當下點擊一下就跳到下一段數碼新聞的時代。
我們都在期待公園和可以跳舞、可以自由跑跳的場所重開。但是,政府最近分心了,而且也因為新冠病毒下限制我們自由流動的措施放膽起來:例如因為考評局容許一條涉及過份敏感日本侵華的不幸試題出現而挑起報復。說成「引導性問題」是不明智的,出題的用字只令我想起以往故意大唱反調、務求令辯論升溫的題目,當中目的,是讓正反雙方在充滿火藥味的辯論場(或大學入學試試場)上激烈爭辯。在辯場上取勝需要令人信服的論據;在教育中,批判思考是勝券。然而,我們只懂責備的政府只輕蔑地說:「譴責通識教育!」
同樣地,香港電台製作的長壽節目,以幽默諷刺為主軸的《頭條新聞》也應被譴責。據政府所說,它令人難以忍受,而且沒有尊重可言。 我們都知道這個政府沒有幽默感,當很大部份香港市民都一笑置之,行政機關卻皺起眉頭來。但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也包括諷刺的權利!
就在官方憂慮如何令自由制度服從的同一個星期,林鄭月娥又急於投訴(又或者可能是太高興?),但卻錯誤引述。曼德拉在種族隔離政策時代曾被監禁,他在獄中完成法律學士,獲釋放不久而尚未成為南非首任黑人總統時,他曾於1990年6月23日在美國波士頓向麥迪遜花園高中的學童演講,他說:「教育是改變世界最有力的武器」。
林太被公然提起曼德拉的用語––我們知道她有足夠的批判思考來了解當中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