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董啟章
熱門文章
董啟章
Ghost on the Shelf
ADVERTISEMENT

人機情未了

10.12.2020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上星期在本欄談過,正在文化博物館舉行的「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展覽的後半部分,記錄了香港新一代保育和繼承已經式微的活字和活版印刷的努力。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其他地方。台灣有一家日昇鑄字行,是在全台碩果僅存的鉛字鑄造公司,老闆張先生近年致力於保育和推廣活字鑄造和印刷,以及開發自家字體的電腦軟件,在資金和人才短缺的情況下,艱苦經營。和香港一樣,台灣也有不少被活字的獨特魅力吸引的年輕人,但是真正要令活字印刷起死回生,只是把它當作興趣是不夠的。它必須轉化為新的創意產業才能生存下去。

​在美國,活字印刷雖然同樣面對被市場淘汰的命運,但處境卻比香港和台灣好很多。有一部很值得看的紀錄片,叫做《Pressing On》,拍攝的是近十年美國活字和活版印刷的保育情形,網上可以付費收看。現代印刷術雖然發源於歐洲,但進入二十世紀,美國成為世界上的印刷大國,在技術和規模上都是走在最前端的。所以電腦化對於傳統印刷術的影響,在美國也最為明顯。但是,美國社會很有趣,在最先進的同時,它也有很老派和傳統的一面。到了今天,依然有一批為數不多但意志堅決的前輩印刷師傅和老闆,努力保存着老舊的機器和手藝。

​《Pressing On》訪問了多位年過七、八十的老師傅、印藝愛好者和收藏家。他們都熱情地深愛着這門技術,對舊機器簡直就像對待至親一樣。有的師傅退休後守着自家的機器、工具和鉛字,繼續製作印刷品。有的四處搜尋和拯救被人丟棄的舊機器,加以維修,讓它們處於工作狀態,準備隨時交付給有心人。有一位師傅私人收留了五十部印刷機,另一位擁有幾十部照鏡機的(platen press)開了一間私人博物館。他們都很樂意和人分享他們的經驗,耐心地教導有意學習印刷的新人。有一對年輕夫婦本來對印刷毫無認識,有一天妻子忽發奇想,買了一台舊印刷機回家,想嘗試自己印東西,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夫婦醉心於業餘印刷,更甚於自己的本職,通宵達旦在所不惜,更加四出拯救舊機器,見一部買一部,堆滿了自家的車房。聽他們談自己收藏的機器,每一部的型號和年份,如數家珍,雙眼閃閃發亮。每逢周日,兩人到市集上擺攤,售賣自家印刷的紙藝品,為的當然不是錢,而是那份滿足感。

​紀錄片中多人都不約而同提到,他們要做的並不只是收藏,甚至不是保育,而是讓這些機器繼續可用。他們一致反對以博物館的形式來保存印刷業用品。機器是製造來使用的,不是用來收藏的。不使用的機器,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而使用機器的,是經年累月磨練出一身好手藝的師傅。師傅們對機器的感情,也同時是對自身技藝的自豪。要成為一個master printer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是從打雜做起,整天只是拿着掃把負責清理,以及處理那個稱為hell box的字箱,也即是收集印完拆版的活字的盒子。盒中的活字亂作一團,要把它們逐一分辨,然後在字架上歸位,是沒有人願意做的可怕工作。過了這個階段,才被正式收為apprentice,可以接觸印刷機。接着成為正式的journeryman,印刷廠的partner,最後成為owner,整個過程超過二十年。所以當柯式印刷和電腦相繼出現,很多老師傅都心有不甘。自己以畢生努力鍛鍊出來的技藝,居然被一個小盒子輕輕鬆鬆地取代了。這的確是個巨大的打擊。

​我們回想十五世紀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的時候,同樣的範式轉換早已經發生過一次。經過千錘百煉並且自詡為神的中介的抄寫員,曾幾何時是所有書本生產的命脈,但幾乎一眨眼,就被冷冰冰的、毫無神性、人性和藝術性的印刷機所取代。當時的抄書人也肯定曾經發出憤怒和無耐的呼號吧。有趣的是,曾經被認為是沒有技藝成分的活字印刷,後來又發展成一種技藝,並且因為被新的科技所淘汰而忿忿不平。可見運用機器並不等於去除技藝。真正非人化的並不是機器本身,而是運用機器的模式。直至上世紀下半,小型工業依然是一種講究技藝的生產模式,裏面有極為人性化和感性化的人機關係。真正非人化的,是大型工廠細微分工的模式,也即是非技術化的工種。在當中每個工人也只是一枚隨時可以被替換的零件。

​舊手藝被新手藝取代,似乎是歷史中的必然,但無論新舊依然是跟個人分不開的手藝。我不知道電腦化是不是對手藝致命的最後一擊。在我們的時代,還有電腦運用的大師嗎?有master computer user嗎?現在精進於科技運用的會被稱為專家,但大師傅的稱號已經消失了。Pressing On當中一位師傅說,他們的機器有些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但依然運作良好。這些機器是設計來永遠使用的,只要適當保養,就算每天不斷使用,也不會壞掉。相反,電腦時代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本身就是設計來被取代的。無論軟體還是硬體,預設壽命都不會超過兩年。這的確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觀念轉變。

​影片給我一個意想不到的啟示,那就是保育或延續機械工藝的關鍵,不是熱情和金錢(那些舊機器被當成廢鐵賣出,十分便宜,甚至免費),而是空間。在美國小鎮和鄉郊,普通家庭也擁有地庫和車房。只要你願意,擁有十台八台印刷機絕對不是問題。這樣的事情在香港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買一台小型印刷機不用多少錢,但用來擺放它的地方,卻是寸金尺土。這就是行業在香港衰落後,機器和鉛字迅速消失的原因吧。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