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董啟章
熱門文章
董啟章
Ghost on the Shelf
ADVERTISEMENT

董啟章專欄: 對青春無悔

10.06.2019
圖片由作者提供
%e8%91%a3%e5%95%9f%e7%ab%a0
%e8%91%a3%e5%95%9f%e7%ab%a0

請別誤會,我想說的不是熱血激情的往事。一如以往,我說的是看書。看書關青春什麼事?又有什麼有悔無悔的?先說說前者。大好青春時光,最美妙的當然是花在單戀暗戀初戀等等浪漫韻事上,就算往往因天真無知而損手爛腳收場,在回憶中也依然是滋味在心頭的。不然,就是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瘋狂追星瞎唱流行曲,或者和二三好友戲耍胡混莫逆於心。獨坐一旁低頭看書的孤單少年形象,怎樣也不是青春的最佳寫照。文藝青年一向都給人蒼白無力的感覺。

我的少年時代儘管不是那麼的內向,卻的確是個喜歡獨處的人,而獨處的時候,最享受的事情就是看書。我家並不是什麼書香世代。父親是做機械零件加工的,學歷只有小學程度;母親是家庭主婦,照顧三個孩子之外,還常常在家裏做些工廠外判的縫紉手作。家裏沒有藏書,供我們買書的零錢也不多。那時候公共圖書館服務似乎也頗不足,除了從學校圖書館借書,很少有接觸課外讀物的途徑。就算父母鼓勵我們看書,在缺乏指導之下,應該看什麼書完全沒有頭緒。於是便毫無章法地,碰到什麼讀什麼。有時候會遇着經典名著,但更多時候只是盲目亂撞,良莠不分,囫圇吞棗,也不知吃下肚子的是珍品還是垃圾。

大概是到了中學三、四年級,才漸漸有了模糊的「文學」概念。那印象幾乎完全來自學校的中文課本。課本裏選的,當然就是有價值的文學名著吧。問題是,課本裏的文學十中有九是古典,而自行閱讀古典作品難度甚高。雖然算是硬着頭皮讀過《三國》、《水滸》,或者翻翻《唐詩三百首》之類,但很難說得上懂得欣賞。而接觸範圍裏僅有的現代文學,就只有寥寥幾位五四作家了。(因為學校沒有英國文學科,所以對外國文學的認識,除了小時候看過的世界名著中譯簡化版之外,也即是《塊肉餘生記》、《苦海孤雛》、《頑童歷險記》、《基度山恩仇記》之類的,幾乎一無所知。)在五四作家之中,既不懂得欣賞魯迅,也對寫實主義不感興趣,最能接通文藝少年的心靈的,便是浪漫派詩人了。誰是五四的招牌浪漫派詩人?當然就是徐志摩。

是的,我的第一個文學偶像是徐志摩。但我是不是很懂徐志摩?其實又不是。那比較像是一種朦朧的情緒吧。徐志摩的詩、散文,加上他的日記,構成了一個現代文學家的形象──充滿理想和激情、耽戀文字的美感、不理世俗的道德規範……。於是,我的日記也開始充斥着咿咿呀呀的感嘆和哀鳴,寫滿了對世俗的輕蔑和厭惡,以及對繆思女神的呼喚和追求了。

我是後來才明白到,徐志摩雖然是中國現代詩創始期的一位富有才情的詩人,但他的作品並不成熟。事實上,升上中六預科以後,我已經不太讀徐志摩了。當然這並不代表我有了什麼顯著的進步。我只是把青春的憂鬱心情,轉移到像何其芳的唯美散文,和沈從文的抒情小說去。另外,在一位學養甚深的新同學的帶引下,我才知道有旺角二樓書店這樣的文學天地,有樣學樣地跟他去買些自己半懂不懂的古典詩詞校注本,用來裝點自己的書架。由現代到古典,我的「文學觀」經歷了一番轉變。不久之後還要發生一次更大的變化──我在大學二年級放棄了念中國文學,轉修英國及比較文學。

不過,我對徐志摩一直沒有反感。我沒有以喜歡過徐志摩為幼稚的表現,也沒有貶低過徐志摩在我心中的位置。雖然,我的確很少提到他了。我今天不寫出來,大概沒有人會猜到他是我的文學啟蒙者。表面看來,我沒有受到他的影響。我已經不認同他的文學觀,不欣賞他的文風,甚至不太記得他的作品的內容。但是,徐志摩是我的青春印記之一。就算是其他不見經傳的書本,或者水準平庸的讀物,我對少年時代所讀過的一切,都懷有暖暖的情意。讀好書固然重要,但好讀書才是根本。我從來不覺得人要跟着什麼標準書單去閱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旅程,而這旅程是沒有冤枉路的。所有的路,所有的風景,都是讀書經歷的一部分。經歷多了,自然就能磨練判斷力,區分高低好壞;但是,我不會回頭去否定任何一本書。

當年那本《徐志摩全集》仍然在我手邊。不算厚的三百五十多頁,以舊式的小字體排得密密麻麻,收錄了他的詩選、散文、小說、《愛眉小札》(給陸小曼的日記)和《小曼日記》(陸小曼所寫)等。出版社是文化圖書公司。售價港幣九元正。隨意揭開一看,有這樣的字句,三十多年前的我還在旁邊用鉛筆劃了直線:「戀愛是生命中的精華。戀愛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戀愛的失敗,是生命的失敗。這是不容疑義的。」我還同意這說法嗎?不同意。我還欣賞這句子嗎?不太欣賞。但是,這是多麼的徐志摩!多麼的五四!多麼的新文學!多麼的少年!多麼的青春!我對愛過這樣的句子,受過這樣的句子所激勵,感到無悔。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