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董啟章
你尚未有任何收藏。
熱門文章
董啟章
Ghost on the Shelf
ADVERTISEMENT

董啟章專欄:瘋子論文學

24.10.2019
圖片由作者提供

喜歡夏目漱石的人,未必會去看他的《文學論》。特別是一些尊崇文學感性的讀者,認為文學理論是對文藝的玷污,盡量不碰為妙,就算那是自己欣賞的作家的文學論。當然也有相反的人,終日埋首於理論,甚至舞弄理論,但卻對作品沒有興趣。後面這種人是少數,可以不理。但前面一種人在感受之餘拒絕思考,怎樣說都有點可惜,因為他們屬於多數的普通讀者。照漱石本人的看法,這種感性與理性的對立,是沒有道理也沒有必要的。

漱石書寫《文學論》的原由,是想弄清楚「文學是什麼」的問題,以及「文學如何被需要,緣何得以生存、發達和衰落」。在年輕的時候,漱石醉心於漢學,後來卻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就讀。他發現英國文學和漢文學差距極大,幾乎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於是有「被英國文學所欺騙」的感覺。畢業後往熊本任職中學英文老師,幾年後獲政府派往英國留學,初時曾試圖推卻,最終還是不情願地上路了。

在英國留學兩年,漱石的心情並不愉快,在格格不入的紳士之間,自覺「猶如一匹與狼羣為伍的尨犬,終日鬱鬱寡歡」,甚至發出了「當終生一步也不踏上英國的土地」的怨言。但是,漱石在倫敦期間非常用功,搜羅了大量書本,閉門苦讀,做了五、六吋厚的筆記。後來精神出現問題,友人向日本政府報告說漱石發狂,他便提早被召回國。回國後就任東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在往後幾年間,他把多年思索所得整理為文學講義,後又輯錄成書,成為了《文學論》這部著作。

《文學論》出版於1907年,這時漱石剛開始發表創作不久。可以說,他的文學思考總結,和他的初期文藝創作是同步進行的。很少作家是先建立理論,然後才創作的。這當然不是說後來的漱石一板一眼地按着自己提出的理論去創作。他先是一個文學研究者,然後才轉型為作家,所以出現這樣罕有的順序。漱石在創作上是個遲熟者,1905年出版首本小說《我是貓》的時候已經三十八歲。出版《文學論》的同年,他辭去了東大的教職,加入《朝日新聞》成為全職作家。之後不到十年,便因胃潰瘍去世。

《文學論》乍看好像是一本頗為枯燥的書。漱石採用了十九世紀末西歐心理學的方法,為文學的產生、構成和變化建立了類近科學性的分析架構。他把文學的原理歸納為公式(F+f)。F表示焦點印象或觀念,f則表示與F相伴隨的情緒。這個公式因此意味着認識因素的F和情緒因素的f的結合。他沒有清楚說明為何用F和f作為公式的符號。研究者推斷F表示Focus或Focal point,而f則表示feeling。由於意識是不斷流動或波動的,所以在一件事物(或一個認知對象)進入意識的初期,處於波的低處,稱為「識末」。當對此物的意識逐漸增強,也即是處於波的最高點,就成為了「焦點」,也即是F。之後,意識又逐漸減弱而往下波,再次接近低處的「識末」。另一波意識又隨之而上升,如此類推。這樣的F的升降和推進,不但存在於一個人於分秒間的意識,在可以存在於一天、一月、一年、一生,甚至是一個時代的幅度裏。在後者而言,就是所謂的時代精神的更替了。

漱石認為,這種認知上的F,當配以相應的情緒上的f,便成為文學的內容或材料。文學內容分為四類:感覺的F、人事的F、超自然的F和知識的F。當中以第一和二類為主要。基於(F+f)的不同配搭方式,或強而弱,或弱而強,或正或反,他歸納出八種基本修辭方法,包括「投出法」、「投入法」、「以物擬物」、「滑稽的聯想」、「調和法」、「對置法」、「寫實法」和「間隔法」。因為當初是用作英國文學課堂的講稿,所以漱石說明各種手法所舉的例子,大都是英國文學作品,其中以詩為主,戲劇和小說次之,全部以原文引出。(據說當時學生興趣缺缺。)讀《文學論》方知漱石對英國文學認識之深厚,見識之厲害。雖然不少見解(特別是理論內容)參考自專家學者,但他也常常流露個人獨到的看法。

不過,我覺得《文學論》最好看的地方,是漱石在一本正經的學究面具之下,不時露出的神經質氣息,以及一些拿不定是認真還是嘲弄的瘋言戲語。就好像他在自序的結尾所說:

「回國後,我依然被說成是神經衰弱兼狂人,似乎連一些親戚也都認同了上述說法。既然連親屬都表示認同,我本人也自知沒有辯解的餘地。正是因為神經衰弱與狂人,我寫出了《我是貓》,出版了《漾虛集》,《鶉籠》也得以面世。這麼一想,我堅信我應該感謝這種神經衰弱症和我的癲狂。只要我的生存狀況不發生變化,我的神經衰弱和癲狂將與生命永存。既然永遠存在,就有出版更多《我是貓》、更多《漾虛集》、更多《鶉籠》的希望。我祈求這神經衰弱與癲狂永遠伴隨我。這神經衰弱和癲狂不容置疑地驅動我進入創作狀態,不知今後是否還會有擺弄《文學論》這種有閑文字的餘裕。惟其如此,就應寫一篇文章作為我曾染指這類著作的一個紀念。即便此書沒什麼價值,但對作者而言,畢竟是給印刷廠添了麻煩。」

《文學論》的(F+f),可謂躍然紙上了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