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頭在北京呆了十天,尾隨教授參加一個亞洲流行音樂的學術會議之餘,也順道辦一些個人的大學演講和小型分享會。這次旅程讓我接觸到不少00、90、80後喜歡港樂的年輕一代,而北京雖然有不少廣東人,但更多的是不懂粵語的「港樂」愛好者。比起「廣東歌」,「港樂」一詞更為廣泛使用,民眾對於「港樂」的熱情是我始料不及的,這周可以大概談談是次旅程的見聞。
翻翻微信公眾號,容易找到「夜話港樂」、「年粵日」、「盞搞音樂」、「小樽的臂彎」、「港樂清單」等等有趣而有心的篇章聊着廣東歌,微博也有很多受歡迎帳號緊貼香港每首新發佈的流行曲作品。在有說本地港樂「式微」、「沒落」的年代、在大學上面也沒幾個學生緊貼廣東歌樂壇近況的年代,尚有一大羣不同文化的羣體珍惜着「港樂」,這究竟何解?和一個聽港樂學粵語的朋友聊天,她說到其實很多8、90後都是聽「三大詞人」(林夕、周耀輝、黃偉文)的詞長大的,廣東歌就是「集體回憶」──小時候聽廣東歌細膩的歌詞學會抒發感情後,長大了自然對廣東歌有深厚情意結。
來自四川的朋友R說四川有很強的粵語文化,明明不說粵語的人也會覺得粵語很有趣。所以除了歌詞辭藻華麗吸引聽眾外,廣東話原來是一種中文世界裏的「奇觀」,就算說得一口蹩腳粵語,作為一種似近還遠的大系語言還是能夠帶給人樂趣。也許畢竟「南方」、「粵語」等想像都有深根的歷史文化支持,廣東歌話可算是一種流行icon,不熟悉得來又似乎可以很熟悉,莫名的親切得來又有一點新穎。有次講座裏還有觀眾表示自己喜歡聽「港樂」因為廣東話很美,她說普通一個「盪失路」已經很美的意境(也是哦!),有人說喜歡聽「台語歌」也是同原因,就是因為吟唱的中文有距離的美感,真的非常有趣。
另外一個很多講座聽眾提到的原因,就是廣東歌歌詞寫得比較委婉優美,沒有其他流行曲那種長驅直入的感覺。這一點比較我沒有深思過!看來將來有機會好好比較不同地區中文流行曲也是有趣的課題!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