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Simon Chung
熱門文章
Simon Chung
Home Tech
ADVERTISEMENT

從蔦屋說起

09.03.2017
互聯網
827188_0
827188_0

農曆年才去了台北首家蔦屋書店,二月最後的一日,我又身處大阪,去開張不久,在枚方市的蔦屋書屋。

之前讀Peter Wong在《明報》的專欄,打了個底,知道枚方市經京阪電車線從大阪前往,大約半小時,但不慎搭錯不是「特急」車,從東梅田出發,經天滿橋至枚方市,差不多一小時。但反正風和日麗,從車廂外望,藍天白雲,倒錯有錯着。

蔦屋的營運公司是Culture Convenience Club,1982年在枚方市成立,以錄影帶租賃和書店起家,今天蔦屋全國有千多家分店,東京代官山店更被譽為世界最美20大書店之一,回到家鄉開規模最大的枚方店,格外有瞄頭。

枚方市屬舊區,人口不到五十萬,最有名旅遊點不過係公園、遊樂場和一些非重量級的歷史遺物,蔦屋開了大型書店後,相信必能吸引更多遊人。

蔦屋的創立,歷史意義在於當年鼓勵年輕「20來歲的成年人」閱讀,提出所謂lifestyle navigation……時至今日,這些當年廿來歲的年輕人都已經五六十歲,他們從小受蔦屋文化薰陶,也看着蔦屋成長,二者相互影響,從前租看VHS的習慣,至今沿有,租DVD/藍光碟,對於一個高科技國家來說,匪夷所思。

枚方蔦屋樓高八層,除了書籍、雜誌(日本肯定是雜誌超級大國,有逾三千本雜誌發行!)、CD、影碟、文具、旅遊部門、銀行、食店及咖啡店外,也有一層專賣兒童服裝和用作親子場所。在這裏,令我想到,日本人是否也利用交/還影碟來做社交──而不是待在家中孤獨地看Netflix所能滿足?

第一次到日本東京係”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的1983年,這些年來,公務或私人去了日本N次,從到秋葉原買電器到青山區逛名牌店、買唱片、聽音樂會……不可能說不熟悉日本,但對於這個電器大國,以製造機械人(Fanuc、Yaskawa、Kawasaki)見稱的國家竟然仍那末以人為(成)本──計程車站有人替你搬行李、百貨公司有電梯女郎──還是不能明白。當然,還有他們喜歡實體書、CD、DVD(空白可錄的DVD、Bluray以至錄映機仍大有市場,但在「雲」的年代,誰仍堅持擁有copies?!),在色譜的另一端,卻有大量「斷捨離」書籍、提倡簡約,報道說30歲以下的日本年輕人,根本不想花錢,係「無欲族」,但百貨公司仍然咩都有得賣。日本真難明。

互聯網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