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Simon Chung
熱門文章
Simon Chung
Home Tech
ADVERTISEMENT

Simon Chung專欄:尋膠記

對於所謂的「黑膠唱片復興」,我一直抱質疑態度。我懷疑年輕一代多是三分鐘熱度;新出黑膠唱片相對CD貴,更不用說更多人擁抱串流音樂。播唱黑膠固然是很cool的「儀式」,但方便,容易access,甚至於免費,都是數碼音樂輸不了的優勢。至於音響發燒友,他們多集中購買試音天碟,係一個很niche的市場,來來去去都是那些音樂,故不易成為主流。

按市場分析公司BuzzAngle說,今年全球的黑膠銷量,應該超逾一千萬張!──是的,那已經是每年雙位數的增長,但如果與70年代單一張唱片比較,如Fleetwood Mac的Rumours,已經可以賣4000萬張的話,那麼黑膠「回潮」,仍然不過是少部分人的幻象。

儘管如此說,近月筆者倒受了不少感染,即使未改變先前對市場的看法,個人的一團火,也燒得厲害,感覺是,用一支歌去說:Yesterday when I was young。

早前去過多倫多的June Records,那是《The Revenge of Analog》一書作者David Sax在書中提到的黑膠唱片店。該店在小意大利區,離市中心較偏(不用問,當然是因為租金!),我走進去時,即時想起七十年代灣仔的「小雲雀」,地方是破破舊舊的,在古老的唱盤轉着古老的騷靈音樂,店內一男一女的售貨員似乎沒有留意我這個進來的稀客,任你自己找唱片好了。June所賣的唱片較另類,有Rock有Jazz有Soul,也包括一些舊唱片的真真正正的「復刻」,如年輕的細野晴臣唱片。後來和他們聊起,我說唱片店的最大吸引力係來自二手唱片。因為只有「新」的二手碟,才會讓人重複再來;新出版的黑膠固然沒驚喜,反正在網上也可以訂購。他們同意。

幾年沒去米蘭了,今次想去那間近Duomo的書店,找不着,以為關門大吉,但走着看,發現La Feltrinelli在Duomo的另一邊開了,而且是更大的多層店,紙本書、CD,不是沒得做嗎?但這家連鎖店竟然不惜投資,還在市中心擴充,與Prada為鄰,你能想像嗎?

只售新黑膠的店鋪儘管少了一點樂趣,但La Feltrinelli內一個不大不小的黑膠專櫃已經告訴了我,為懷舊又好,為潮流又好,黑膠,如履薄冰地,回來了。對於我們那一代的樂迷,聽回數碼錄音以前的模疑唱片(以首張32 track數碼錄音, Ry Cooder 79年的Bop till You Drop為分水嶺),感覺是真真正正的回到家裏,放下唱臂,sit back and listen,沉醉於自己的世界。Nick Drake的粉絲一定明白我在說什麼。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