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Simon Chung
你尚未有任何收藏。
熱門文章
Simon Chung
Home Tech
ADVERTISEMENT

Simon Chung專欄:哀悼連鎖唱片店

周前才逛過意大利連鎖書店唱片店La Feltrinelli在米蘭Duomo的多層實體店,回來香港,讀到本地HMV欠租、大減價的消息, 說前景難料。HMV 這個老品牌兩年前易手以來,大展拳腳,且將黑膠唱片視為重點,但市場說明,走誠品書店──以書籍/音樂為名,賣生活潮流產品為實──的商業模式,似乎也行不通。

當然,我也沒信心意大利的La Feltrinelli憑大型連鎖店的模式,能走多久。不說那些The Beatles、David Bowie、Adele……流行唱片大路貨網上有售,就連丹麥較冷門的label如Steeplechase,意大利亞馬遜亦同樣買得到,且價錢更便宜,實體店要支付舖租而網上店不,實不易維持。

過去大型連鎖店的最大賣點就是大!獨立書店、唱片店給殺掉,然而面對網上店,大型連鎖店怎樣大也敵不過。從前獨立店靠親切的服務態度對衡,以shopping experience作賣點,但大型連鎖店不可能有貼身客服,只靠裝修提供舒適購物環境,其餘的都做不了。意大利畢竟是人文國家,書迷、樂迷願意多付錢支持實體店,La Feltrinelli仍能生存,靠顧客慷慨、「不計較」頂住,能生存多久就多久,實屬幸至。

對於我代baby boomers,經歷過黑膠、CD、數碼音樂以至串流音樂年代,唱片舖是我們從少年逛大的(有段時間,真的是「如果不在唱片店,就是在前往唱片店途中」!),但今天走進連鎖唱片店,一切皆熟口熟面,難有興奮。自數碼音樂興起以來,非法下載、Napster Peer-to-Peer式抄歌,以至購買HDtracks的高清音樂,到了今天的Tidal或Spotify串流(《How Music Got Free》一書作者Stephen Witt說出了類似的故事),使人真的能自由選聽音樂,而不是沒完沒了的record haunting。

近年再流行的黑膠唱片,當然甚是stimulat-ing,可以令人「重拾舊歡」,尤其是二手唱片,我們須親手觸摸,打開檢查狀態才好買,那是網購不可能完全替代。如果要開唱片店,吸引點一定少不了二手唱片,只有新來的二手唱片,才能鼓勵客人經常到來。

哀悼唱片店固然令人感傷,但我真心地覺得聽串流──不如一些嚴肅音響迷所說的低品味和品質粗劣(還記得充斥雜音的AM廣播嗎?),更不等於不支持音樂,那只是時移世易,或說範(格)式轉移,時代過去了就過去,與其懷緬一種消費模式,不如尋找聽音樂的最大樂趣,而不是拘泥於格式本身。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