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羅馬》(Roma)對於我的挑戰,不是逾兩小時的黑白劇情片,而是該去戲院看,還是安坐家中看(已付月費)Netflix串流的「掙扎」。
「掙扎」或許略嫌語氣重了一點,但堅持不打開Netflix看這齣戲,待有空去戲院……讓我躊躇了好幾天倒是事實。
聖誕日我們買了晚上十時日版《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優先場,下午待在家裏,忍不住打開Netflix看一點《羅馬》……但單看片頭3分鐘,從那些清潔磁磚地板水上看見飛機的倒影……蒙太奇的「玩嘢」已經讓我深知肚明──這不是在55吋電視所能「駕馭」的電影。隨住太太又問我喝不喝下午茶,我知道專心不了(或正確點說,影片值得更大的專注程度),便離開Netflix,隨便看電視新聞或其他打發時間算數了。
曾讀一篇音響器材評介,作者說:the only fault I could find was that it is not suited for background music……有些電影亦然,看見導演的心機,不忍心開住電影hea住睇,讓它做「背景」,《羅馬》應該是一例。
Netflix最近投資的幾齣戲,除了《羅馬》以外,還有 《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Bird Box》,都差不多同一時間在線上和戲院公映。Netflix過去堅持在線上首播影片,一切以訂戶利益優先,不看電影院發行商面色,引來不滿。早前康城影展更拒Netflix電影參展,現在將電影微微早一點在電影院公映後,然後在線上播,折衷─但沒有退下來,Netflix其實已經癲覆了電影業和家庭娛樂。
作為觀眾,如果線上線下皆可看,如何選擇?我仍係嗰句,能在戲院看就盡量在戲院看,家中影音設備──即使有百吋以上的投影幕、Dolby Atmos音響,還是不及戲院與外界隔絕的環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心無旁騖,專心看戲。
從這裏引申開去,我當然不明白今天的年輕人為何不在客廳看大屏幕電視,寧可入房間煲劇;有朋友說沒時間看電影,留待在長途飛機上看……科技固然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但如果是在質素上的trade-off,就要審慎考慮。同理,我不願意投資太多於隨身音響(即使最好的主動抗噪耳機,仍是不夠好──因為在飛機的噪音環境不可能聽到絕佳Hi-Fi!),拒絕在iPad上看戲,你點講都好,在影音娛樂,是一寸(屏幕)都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