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Simon Chung
熱門文章
Simon Chung
Home Tech
ADVERTISEMENT

抗噪,主動式

20.08.2016
圖片取自互聯網
aaaa

aaaa我得承認,對於主動式抗噪耳筒,一直存在偏見。

道理簡單,本着高度傳真精神,從音源至耳筒,不加不減──有增益的電線,永遠是發燒友的崇尚。而主動式抗噪,透過咪高風接收噪音訊號,經處理反饋,產生180度反相聲波,從而消弭噪音,總予我過程複雜、恐怕搞不好,最終到耳仔的是經過多重處理的音樂,絕不Hi-Fi。那就是我的「偏見」。

所以,當年購入第一個主動式抗噪耳筒 Sennheiser PXC 450,便要求有主動式抗噪/By pass的選項(在當年來說PXC 450是唯一的選擇),因為我深信在寧靜環境下,沒有用抗噪功能下,音樂最傳真。

今天我得修正:1. 經歷了差不多十年後,主動式抗噪耳筒技術,有了微妙卻大步的超越,最新一代的主動式抗噪耳筒已經「失真」甚低,真正能夠過濾噪音而將原來音訊保存得很好;2. 隨着我們的城市愈來愈吵,如果一定要在街上聽音樂(我不鼓勵),主動式抗噪耳筒is a must。而我最大的發現是 3. 主動式抗噪耳筒,是密封式(closed-back)和開放式(open-back)的「中間落墨」,找到了隔音而又不感侷促的平衡。

密封式耳筒的最大優點大家都知係隔音,但不舒服是那種侷促感,音樂好像在你頭裏的感覺;相對開放式耳筒,音場和樂器的分隔度較佳,但隔音程度較差。可以這樣說,純聽音樂的高級Hi-Fi耳筒主要是開放設計(Audeze、Sennheiser 880),而需要隔音、户外用或錄音室專用的耳筒大都是密封式。主動式抗噪耳筒本身是密封設計,卻開了一個接外的窗口── 一直到了今天我才想通了。

現今最佳、帶得出街的兩隻主動式抗噪耳筒係Sennheiser momentum和Bose QuietComfort 35,二者的音質表現相當接近,但論設計、可攜性和舒服度,Bose佔優。Sennheiser是主動式抗噪的祖師,但在這十年來,Bose的確進步得更快,他們更明白市場、反應,包裝,商業成功不是僥倖。

從Bose QuietComfort 25到35,音質的改進,沒有從15到25的明顯,但加入了藍牙功能後,讓「在街上聽音樂」的指數提高,抗噪後的音色也自然而然,我暗地欣喜主動式抗噪在這些年的成熟和普及,給許許多多Up-in-the-Airs在機艙內排遣納悶,又或者有覺好瞓,功不可沒!

圖片取自互聯網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