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在我的台灣朋友面前說:「台北真的不能算是個很好shopping的地方。」大概他們都會明白事理地接受(或忍受),縱然心裏有點鬱悶,也不至於國仇家恨一起湧上腦即場反枱,因為剛巧那幾位都是有見過世面的時裝精,心裏有個譜怎樣才稱得上「買衫勝地」,提起時尚,他們只能不卑不亢地攜手高唱《明天會更好》,唱罷回家繼續上外國網站訂衫褲鞋襪……
如果我在我的新加坡朋友面前給新加坡一樣的評價,他們的情緒也許比較複雜,因為星洲明明就有更優秀的土壤移植名牌名店,比如更運輸要塞的地理環境,更多適合經營消費品的豪華大mall,但最後「收成」的是一個什麼級數的購物天堂呢?我猜以投入的心力資源來看,他們應該不大可能滿足於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
重回烏節路
本來去新加坡真是為了住住好酒店喝喝Singapore Sling和吃吃Food Court就好開心了,絕無對Shopping的非份之想,所以執行李時連(為了將來可能買嘢而備用的)「士啤袋」都無執,真是十分之悲觀。
印象來自上一次星洲行,那是Marina Bay Sands項目還未有耐落成的2008,對我來說整個城市比較能滿足購物慾的就是當地High Fashion老大哥Club 21,此外只有烏節路上幾個不算特別簇新亮麗的shopping mall內的零星幾間店適合我逛,是,逛,齋逛,沒有花錢,因為沒有看中東西。
今次的shopping當然由上屆冠軍Club 21開始,我常說近十年網店風行對實體店最大影響是令他們少了「未見過嘅」的驚喜,Club 21不例外也非戰之罪,本來體貼的personal service可以挽回點失分,偏偏他們比九年前好像退步了,去了幾間他們旗下的店,都有些沒笑容唔打招呼兼唔承認你存在而不是鬼魂的店員,不主動提供服務我可以當作「唔俾壓力你」,我OK的,但當我有問題禮貌地請教你唔該唔好黑口黑面地回我掘擂槌的單字或短句,巧合地這幾位後底乸店員都是些老老地肥肥地皮膚黑黑地的男人姐姐,不知是否這集團請人的「統一規格」,總之這些忟薑要是還在我應該都不肯再去貼錢受氣了。
名牌密集恐懼
新加坡名店最雲集的烏節路其實有個特色,就是「重複性」很高,最黃金的地段大概就是我們廣東道尖沙咀最旺那一截那麼長,大概是十餘個巨型購物商場和百貨公司的組合。有趣的是,比如Mall #1要開,裏面就召來各大名牌ABCDEFGH都開一家店,然後隔離的Mall #2又搞起來了,要招兵買馬了,但國際大牌一共有幾個大家心中有數,結果來開店的又是ABCDEF不過沒有GH換了IJK,然後對面Mall #3和斜對面Mall #4也不能執輸,你知道他們的開店邀請會發去哪兒嗎?對啦,你好聰明喔……
所以遊客的你去逛一逛烏節路最繁華的一段,如果不停步看東西頂多半小時走完,坐車沒有紅燈的話一分鐘不用,但途中你可見到3間Hermès、3間Gucci、4間Chanel、4間Louis Vuitton、5間Dior、Dolce&Gabbana和Burberry和Ralph Lauren,節制一點只有各兩間……總之重複又重複又重複都是那批Logo,好煩!常識告訴我同一品牌同一國家的貨品通常都是由同一批買手入貨的,所以你去高島屋那間LV和在ION那LV見到的基本上是同一盤貨,所以實在難以理解為什麼每家店都要在短距離之內打孖上,甚至中三T起四飛五福臨門……
都說香港商業味太重,加上「土地供應問題」,所以名牌名店來到這裏總之太多太密集,打算搖頭慨嘆的人還請先飛一轉魚尾獅那邊。
至於新開的Marina Bay巨型商場開業了,有沒有令這個單一重複的pattern有所好轉,讓這個城市多一點個性?Sorry,那兒只是舊系統移師新地點的再重複,烏節路無限伸延的新一節,即是,烏多一節!
(未完,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