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係菜呀,係愛呀!】林婆婆「蔬菜組合」帶挈 港台長者節目主持鄧添樂一夜成名 從接線生做起默默耕耘八年 與銀髮族觀眾建立亦師亦友感情:喺老人家身上學到人生哲理
四月,一名婆婆掀起全城熱話。她於港台節目《香江暖流》參與遊戲環節「極速十五秒」時,因聽錯題目答非所問,意外產生搞笑效果,有關片段迅即被瘋傳;網民除了認為事主林婆婆精靈可愛之外,亦大讚主持人鄧添樂處理得宜、忍笑功力高,這位深耕多年的長者節目主持頓時人氣急升。
鄧添樂一直有個傳媒夢,本希望當一名攝影記者,命運卻引領他來到咪高峰前,令他從此與長者結下不解緣。他工作的香港電台第五台以服務長者及小眾羣體為定位,收聽率雖不可跟主流頻道同日而語,卻不代表他會 “hea” 做,因他深信自己有一份服務長者的使命感。從幕前到幕後做了八年,他亦早跟一眾銀髮聽眾建立出一份親如家人的友誼,同時也對長者改觀:「人點都會生皺紋、出白頭髮,但我們不可只透過表面去判斷一個人,其實好多老人家是臥虎藏龍。」
新聞系出身 主持長者節目不被朋友看好:其實唔易做
《香江暖流》是電台與電視同步直播的長者雜誌式節目。在瘋傳的片段裏,主持鄧添樂要求參與者林婆婆在十五秒內舉出最多歌唱組合的名字,婆婆卻錯聽成「蔬菜組合」,於話筒另一邊接連讀出生菜、白菜、芥菜、西洋菜等品種,鄧添樂惟有忍笑連番糾正。雖然婆婆最終失落獎品,但他仍鼓勵對方再接再勵,表現備受讚賞,除了獲周星馳點名讚他奇才,鄧添樂的Instagram帳號更即時增加數千名追蹤者。
鄧添樂對林婆婆印象很深。原來對方曾多次參賽,更試過贏得超市現金券,「可能她那時緊張,(電話)接收得不好,又或者我說得不太清楚吧。但幸好這次事件的反應是正面的,大家覺得她可愛,反而造就了一個機會,讓大家認識不同長者的面向。」他以播音人的專業腔調,剖白自己在事件中的心聲。
翻看片中的自己,鄧添樂帶點感歎說,若然事件發生在數年前,自己未必能好好處理。他直言事件讓更多人認識自己,但自己只會以平常心面對這次「事業高峰」:「朋友覺得我好『禪』咁,其實都是從老人家身上學回來的做人道理。」在鏡頭前手法老練,談吐間亦帶點老者的睿智,其實他只是三十出頭。
鄧添樂八年前從珠海學院新聞系畢業,曾當過報社記者;適逢他的大師兄,時任第五台台長何重恩有意發掘新血,他便獲老師引薦入行。他說自小喜歡聽收音機,所以抓緊了那次機會,希望揭開DJ工作的神秘面紗。他從直播節目的接線生做起,處理聽眾的點唱或 “phone-in” 來電,其後成為《香江暖流》主持之一。
別以為主持長者節目看似簡單,其實甚考功架。他以主持「極速十五秒」為例:「可能叫佢(參賽者)講女歌手的名稱,佢就講咗鄭少秋,但我又不可以太 disturb 佢,又唔可以通水。」亦有情況是他致電給參賽者後,對方沒有接電話;由於是直播節目,這便考驗他的臨場「拉布」(拖延時間)的功力,「但我覺得這些『蝦碌』都是可愛的,他們是很可愛的。」
他回想,身邊朋友曾質疑他年紀輕輕,為何不主持些年輕點的節目使自己「紅」一點,而選擇待在一個「老人台」做着那麼老套的節目,甚至聚會見面,亦帶點玩笑意味稱他為「老友記的朋友」。其實打從第一天起,鄧添樂已清楚知道自己任職的頻道,聽眾都是長者,自己從未言悔。
「坦白講,對比起其他電台,(第五台的主持人)真的相對上比較少人認識,但我會話第五台在長者社羣中的確有啲影響力,因為我們的聽眾係好忠實嘅。」鄧添樂自豪稱他們跟聽眾的關係很緊密。觀乎第五台的Facebook專頁,確實有不少「天氣轉冷,要穿多點衣物」的留言,或寫上「朋友,早上好」字句、襯以荷花背景的「長輩圖」出現,看來他所言非虛。
人口老化成最有前途的電台 內容與時並進 經營從不馬虎
就像鄧添樂一樣,第五台的幕前幕後普遍都很年輕。現任台長李仁傑形容他們的頻道是個「最年輕的長者台」:「但即使他們年輕,最重要還是對長者有心。」他指,香港像世上很多發達地方一樣面對人口老化挑戰,笑謂:「所以我經常都和同事說,我們是全港最有前途的一個電台,哈哈。」
的確,作為專責服務長者的傳媒,第五台的主持人和製作團隊都在樂齡界肩負舉足輕足角色,例如在過去三年疫情期間,向長者傳遞正確防疫訊息等等。
李仁傑有超過三十年主持及監製長者節目的經驗,見證着每一代長者的「進化」過程:由不懂上網到活躍於社交媒體、知識水平不斷提升、對資訊的需求亦有改變。《香江暖流》亦迎合他們的需要,當中包含音樂、醫療、時事等範疇,也有「講古」和訴心聲環節,當然還有林婆婆參與的「極速十五秒」,旨在讓長者多動腦筋,延緩認知障礙。他認為社會應拋棄對「年老」的負面思維,並以林婆婆例子笑道:「其實她很精靈的,如果叫我數,我都數不出咁多種菜啦。」
雖然第五台近年受到新興媒體「搶客」,節目對象亦不是主流受眾羣,可他們卻從沒想過敷衍了事製作,每集長達三小時的內容都是團隊絞盡腦汁的成果。李仁傑肯定地說,聽眾就是他們的原動力。
「第五台的聽眾和其他台有些不同,他們當我們是朋友、家人一樣,有次 outreach 去了深水埗送些紀念品,竟然排咗成條街咁長,羣情洶湧。你看電影很難和梁朝偉做朋友,但電台就係一個咁獨特嘅媒體。」李仁傑滿足地說。鄧添樂當然亦有同感,他笑說,比起主持,自己甚至有點像名社工:「佢哋好鍾意打電話嚟,當你朋友咁講自己嘅心事,講自己近況,鍾意咩歌、食咗乜嘢、去咗邊度等等,自己真的成為了老友記嘅朋友。」
主持人與聽眾建立信任和感情也需要一段時間。鄧添樂回想當年的接線生歲月:「呢個崗位除了登記之外,其實都會同佢傾吓偈。」跟電話旁邊的公公婆婆通過數次電話後,對方開始記得他的名字,便會在通話中向他噓寒問暖:「到我主持節目時,佢哋已經對我唔陌生,還替我轉職幕前而高興,會留言叫我加油,成件事其實很窩心的。有時好耐冇聽到一啲常客(聽眾)的聲音,會想他是不是有什麼事,試過一年之後聽翻一個聽眾把聲,原來佢係位清潔工,轉了工作時間才沒來電。」他即時放下心頭大石。
說話簡潔清晰 具備同理心、耐性 —— 隔代溝通之要訣
要收獲長者們的「芳心」,單靠一把溫柔的聲線當然不足夠。鄧添樂認為需具備多種特質:「我想最簡單、最基本是有心、有同理心和有耐性。」
他續舉例:「老友記答問題可能轉數沒那麼快,例如他們講一件事,可能會用好耐解釋咗前因後果先講到個核心。」這時候,他便需引導對方說出重點。另外,咬字要清晰更是基本要素,還要說得簡潔,配合長者聽力和理解能力的需要。他又不忘補充:「如果你跟他說太新潮的用語,亦需要解釋給他們聽。不過最基本的就是有心,有心先係最重要。」他提到的這些技巧也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借鏡。
鄧添樂今天說得琅琅上口的溝通技巧絕非與生俱來。他解釋,家中的「四大長老」在自己出生前已過身,於是他自小沒太多機會跟老人家接觸,因此曾對長者感到陌生、疏離。「佢哋有咩話題同興趣、鍾意聽咩歌、成長年代究竟係點,最初真係唔識。」
他形容做接線生就像一個學習過程,起初跟年長的聽眾溝通讓他承受很大壓力。「驚㗎,嗰時喺一啲粵曲節目幫手,坦白講點會識佢哋點啲歌名,什麼《胡不歸》、《呂布戲貂蟬》。」當上主持的時候,他亦曾被觀眾提點,說他播的歌太新,「對於我們來說,八、九十年代的羅文和陳百強我們覺得是舊歌,但如果他(聽眾)有九十歲,可能靜婷姐姐、尤雅姐姐先啱佢哋。」
久而久之,自己從各種「撞板」經歷中漸漸掌握正道,了解不同長者的愛惡之餘,更懂得如何跟他們打開話匣子,建立出深厚情誼,「我今日都唔敢講自己好專業,但算係有着日積月累的經驗吧。」
年代變 長者亦變 唯一不變的是 —— 渴望被愛被關懷
隨着對樂齡社羣認識加深,使他漸發覺今時今日的銀髮族,並非個個都是行動不便、學識水平低的弱勢,其實當中臥虎藏龍:「昔日刻板印象中,老友記比較被動,很多人會覺得老友記不肯嘗試,不敢嘗試,但他們都會打電話上來玩的,其實他們是願意的,仲好犀利㖭。」他接過來自退休律師、設計師、甚至高官的來電,亦有精通科學的聽眾曾致電解答另一聽眾家中的漏水問題。
同時,他又發現長者關心的議題亦愈趨多元,除了醫療、住屋問題,也開始關心社區的長者友善設施,也比以往更樂意討論生死議題,例如寧養服務等。「戰後嬰兒潮出生的長者都七、八十歲,他們都有教育背景,而且也很有品味,思想很進步。」
台長李仁傑指出,近年因移民潮令香港浮現的「遺老」問題,曾登上該台去年「長者年度要聞」榜首。「我們也收到很多長者電話,話仔女、孫仔孫女要移民了,他們是接受的,只係唔捨得;但因為朋友在世,又不捨得離開社區,或者覺得自己去到外國會唔適應,所以拒絕了子女的要求留在這裡。」
鄧添樂相信,他們能扮演同行者的角色,樂做傾訴和聆聽對象,給予長者愛與關懷。「特別是這一兩年,我哋希望俾多啲關愛給佢哋,了解他們的需要,多聽他們心裏面的一些感受,盡量給他們支持和安慰,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這樣。」這正是他跟第五台團隊的工作使命。
我伴你同行 你也伴我同行
與長者交心,鄧添樂從他們身上上了一節珍貴的課。致電上節目的老人們,很多時候會談及他們走過的路,人生裏的起伏跌宕,甚至為年輕主持人送上教誨;他說自己在不經不覺間,也被智慧老人們的做人哲理和處世之道感染:「我以前會急一點,始終是年輕人嘛,但我從他們身上學會了放慢節奏,他們會用他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年輕人可以放膽衝,但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其實過往發生過嘅大小事情、成敗得失,回首一看其實輕如鴻毛。」
這段靠着大氣電波維繫的亦師亦友的關係,對他而言,是最重要的得着。「我相信是你做其他節目未必得到的得着。」
在別人眼中,是他在服務長者;在他看來,其實是長者們無私地陪伴着自己,在人生不同階段中成長。「很多謝他們,也希望他們將來繼續陪著我,要身體健康,我才會繼續聽到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