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會在一四年出售荃灣老牌屋邨石圍角邨的商場予領展,經歷多番易手,商場裝潢依舊保留八十年代格局。新一任業主「高士威」在前年接手後,決定分階段展開大規模翻新工程。
正當市民關注位於石圍角麥當勞、全港僅存最後一座麥當勞叔叔塑像去向為何,邨內經營四十載的小商户接獲迫遷噩耗。上月下旬開始,石芳樓的九名店東陸續被業主通知不獲續租,並需於一個月內交吉遷出。面對突如其來的迫遷,小店的陣腳也被打亂;百貨店東主才剛剛添置新貨,現時只好以「蝕本價」清貨促銷;默默耕耘多年的辦館負責人及老員工,本想多服務街坊十年,現在只能接受提早退休的現實。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社區構成的一部分。舊式商場的可貴之處,正正在於老店與街坊建立了數十年的情誼。翻新過後,石圍角商場的社區特色與人際連結,仍會存在嗎?
新業主為優品360老闆 翻新未完成 老店已無得留低
石圍角商場的翻新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商場大部分角落也被圍板包圍。從圍板上的概念圖可見,這裏將被更名為「石圍角新城」,將架設富現代感的玻璃幕牆;玻璃上的招牌亦透露,連鎖壽司店及快餐店即將駐場。
現任業主「高士威」由「優品360」老闆林子峰及資深投資者「磁帶大王」陳秉志合組,據其官方網站介紹,集團還持有將軍澳翠林邨、屯門兆麟苑、青衣長康邨及上水天平邨等由房委會興建的商場。翻新工程敲定後,「高士威」跟現有租戶的租約亦由長約改為每月續簽的生約,業主不續租予商戶只需一個月通知期。
整個翻新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工程本預計於去年底完成,惟延期至今卻仍未開幕;商場道路仍受阻,人流大減,致商戶營業額大跌;街市和主座部分則屬第二期,預計今年年底完成。位處石芳樓的一列商戶之中,文具店、乾洗店、百貨店等五間舖位最早收到清場通知,本月中旬,鄰近的兩間辦館和五金行等商戶亦被單方面斷約。
除了文具店東主選擇租用石荷樓的臨時舖位繼續經營,其餘商户最快會在兩星期內告別街坊。荃灣區議會主席陳琬琛跟業主斡旋後,部分受影響商户離場限期延至四月中至五月底不等,惟清場大局已定,老店店主亦只能無奈地在門外貼上「光榮結業」大字。
老夫婦守住小小百貨店 敵不過收舖令
東主批評政府拆售商場種下禍根
簇新的拖鞋、勞工手套、工程用具等貨品散落在「美雅工藝百貨」門前,上方高掛「租約期滿、一件不留」的紙牌。負責人郭生在門外落力推銷,然而翻新工程令商場人流疏落,大多時他都在看着貨物發愁;太太則在店內的衣車前埋首苦幹,忙於應接改衫訂單。這間家庭式經營的百貨店,舊址於裝修中的街市,搬來臨時鋪位才數個月,於二月廿八日接信得悉不獲續租,四月十日是他們最後營業的日子。「啱啱入完新貨一個月,就話收舖。」看着門前凋零景況,郭生無奈笑說整天也在等運到,推出買一送一優惠亦只為清貨,不求收回成本,「一定蝕,係唔使蝕得咁甘啫。」
開業近四十年,七十多歲的東主夫婦頭髮早已花白;兩老細數多年來經歷的四任業主,包括房屋署、領展、已故「舖王」鄧成波和現在的「高士威」,每一次業權易主舖租也會上調,卻未想過新業主竟有意落重本翻新商場。郭太認為,石圍角是一條不折不扣的老人邨,居民消費力屬「有限公司」,即使有餘錢都不會選擇在這裏花,「住喺度啲後生仔,都寧願出外見吓世面啦。」郭生笑答:「可能業主洗濕咗個頭(購買商場),整靚佢都叫有個希望(回本)。」
美雅是最早一批被通知清場的商戶,月中才發覺愈來愈多店舖受影響。郭生打趣說業主不一次過收舖的手法高明:「一支箭,同一堆箭,個力量唔同吖嘛,梗係逐支拗彎你啦。」收信後商戶們頓感無助,他特別感激荃灣區議員陳琬琛,即使這裏不是他選區範圍,仍願意為小商户們張羅,「倒尿咁早就嚟搵我哋,帶我哋見業主。」陳琬琛為美雅等五間舖爭取多延後搬遷十四日,讓他們有多點時間清貨,「得唔得(收回迫遷令)都唔緊要,但佢有呢個心,喺依家呢個時勢真係好難得。」
面對迫遷,郭太固然不捨,也有考慮過搬舖繼續經營,但由於業主提供的新店位置不理想,舖內狀況惡劣,且租金亦有所增加,衡量經營成本後決定放棄,「二百呎舖成萬五蚊,唔捨得(街坊)還唔捨得,你將心比心,如果個個月都抌銀紙出去,你又捨唔捨得?我哋呢啲年紀咁上下,賺多少飲餐茶,消磨吓時間還可以,燒銀紙就唔做啦。」她續回想房委會管理商場的日子,在經濟不景的年代,小店提出減租也能跟房委會有商有量,現在卻被無情對待。
「賣畀領匯(領展)係最錯嘅一件事。」郭生痛斥政府當初將產業出售猶如種下禍根,如今石圍角也像大部分屋邨商場一樣,商業化後徹底變樣,小商户的營商環境不被保障。他感慨說:「我哋八十年代開始做到依家,依家出面仲有冇呢啲舖?出面個個老細都係講錢、錢同錢。」郭太亦附和:「依家冇人情講㗎。」
美雅被迫結業,對於街坊而言,除了失去一個價錢公道的購物地方,亦同時失去一位修改服裝的專人。郭太笑說,店內的衣車應是方圓幾里最後一部,日後街坊要乘車到荃灣街市才能改衫,因此連日來都有街坊趕着把衣褲拿到店中找郭太幫忙。她特別感恩一班即使繞大圈仍前來光顧的老街坊,「電梯都封咗,老人家行落嚟好艱難,但佢哋都好支持。」
經營這門生意,只賺十元八塊的利潤,賺得更多的或許是與街坊之間的友誼。這門生意,亦是兩夫妻耕耘幾十年的心血;郭太主力營運,郭生則在外打工糊口,合力捱大數名子女,譜寫出一部屬於那一代人的辛酸史。「其實我哋都捱慣,仲捱得嘅,不過依家唔退休都唔得啦。」郭太苦笑道。萬般不捨,兩老在交吉前的最後的十數天,更珍惜餘下每個與街坊相處的機會。
石圍角「開荒牛」 四十年辦館不捨街坊情
「學生畢業都返嚟搵我影結婚相」
售賣糧油雜貨、煙酒零食的辦館是舊式屋邨的標記之一;在翻新前夕的石荷樓長廊,短短數十米已有兩間屹立多年的辦館,其中一間名叫源興。走進這間四十年的老辦館,總能看到六十七歲的老闆黎生把笑容掛在堆滿皺紋的臉上,坐在收銀檯後,風雨不改服務石圍角人。
石圍角邨人口老化嚴重,恰巧屋邨被五間中小學包圍,形成一個小型學校區,為這條老人邨添上生氣;適逢下課時間,源興辦館迎來一眾莘莘學子,購買零食汽水的人潮不絕,間中加插數位老街坊來買煙買酒,老店一時熱鬧起來。人人也跟黎生有講有笑,彼此談天說地,不分「老嫩」,談談昨晚吃過什麼、周末做過什麼;又有人看過店外貼上的結業通知後衝進店裏向老闆追問因由,有的更略帶失望之情拋下一句:「呢啲舖仔第時仲去邊度搵。」
忽然,黎生指着八達通機旁的一排益力多說:「頭先個小學生係咪開心得滯唔記得拎,哈哈。」說罷,默默等待益力多的主人認領,「老竇教落,做生意要童叟無欺吖嘛。」
說黎生是這條邨的開荒牛一點也不錯,他的辦館早在八十年代初開業,見證一幢幢落成不久的樓宇慢慢住滿人。後來,他有一段時間到別處經商,把辦館交給別人打理,不久又回歸這個發跡地「落葉歸根」。他把手揮向那台八達通機,自豪地介紹辦館是邨內第一間安裝八達通系統的商戶;由零開始,他都與這裏的人一同進步一同成長,當日那位廿多歲的創業少年,今天也成為一名長者了。
「開始又係我,結束都係我。」他頓了一頓,滿懷感慨說自己從未想過接到收舖令,只預計商場翻新後會大幅加租。旁邊忙着點貨的婆婆是辦館的資深店員,也搭嘴道:「諗住起碼都玩到成個商場裝修完,冇諗過未搞掂就趕我哋走,咁突然。」黎生說,得悉隔壁的文具舖因未及散貨,惟有被迫搬舖捱貴租,自己卻無法再費心力搬遷,「我哋呢啲咁嘅年紀,咪惟有退休囉。」
黎生早前身體欠妥,年多前曾做過坐骨神經手術;儘管如此,在接到收舖令前他都未曾想過退休,仍然堅持每天在店打點十多小時。老店員即補充說:「佢話要做多十幾年㗎,話要做到我咁嘅年紀喎,我今年八十一喇。」
這位精靈婆婆在辦館工作卅幾年,貶眼間孫兒都已二十有六。她每天在店內拖地收銀忙過不停,也跟街坊建立出深厚感情,看着區內學生成長。「啲學生哥,嗰時睇佢細細粒,依家大個晒喇,結婚會返嚟條邨搵我影相㗎。」她雀躍地分享,一些學生畢業後也常常回來分享近況,有的更專程帶同男友前來,介紹給她認識,自己好像一位「大眾嫲嫲」,陪伴幾代人長大;說着說着,她臉上也掛起滿足的笑容。離離合合大概是這裏的常態,學生畢業後隔了幾年,都會特意回來這個社區走走逛逛,彷彿石圍角就是有一種讓人念舊的魔力。不過,老店離場後,讓學生和這位「嫲嫲」聚舊的地方也同告消失。
提起回來探望的學生,黎生也想起自己的青葱歲月。他謂自己以往活躍好動,一時跟同儕大伙兒到西貢郊遊,一時又走上廣播道麗的電視錄影廠看許冠傑唱歐西流行曲,當年歌神的洋名還是叫Samuel……四、五十年前的舊事,至今記憶猶新。「想當年,我都冇諗過自己會做呢行做咗成世。」困在數百呎的辦館度過四十年光景,黎生沒有言悔,反而認為在石圍角跟每一個人的相遇豐富了自己的人生。「喺條邨咁耐,換到好多感情,好多緣份。都好感激佢哋嘅(街坊)擁戴。」
三月十四日,黎生也收到不續租的通知書。冷冷的一封信,帶走牽動半生的複雜情感。
「我冇得揀,係要揀退休呢條路。」不捨,還是得面對現實。辦館鐵定五月尾光榮結業,有街坊建議舉辦告別派對,被他婉拒了,他還是想默默地拉下鐵閘,靜靜退場。幾十年的感情不易放下,他說待商場翻新後,自己或會回來走走,「就算變到面目全非,我都應該認得啲地方,四十年喇。」
僅存麵包店 前路茫茫 去留未有定案
來到家家頌餅店門前,總被出爐麵包的撲鼻香氣吸引,椰絲奶油包、豬仔包等傳統港式包點仍能在這裏找到。作為邨內僅存一間麵包店,街坊和附近學生都是這裏的常客。在店外稍作停頓,聽見顧客跟餅店負責人陳先生的對話。
「你哋要搬呀?」顧客問道。
「休息吓先啩。」陳生回應。
「咁我咪冇麵包食?」顧客說得有點愕然。
餅店暫未接獲業主的收舖通知,但陳生已有心理準備離場,預期餅店將營業至五月底,「唔係唔做,係可能冇得做。」他相信商場翻新後仍會有麵包店進駐,「不過唔知係唔係我啫。」
家家頌同樣是石圍角商場的老店,經營四十多年,陳先生十多年前接手經營,由於沒有重新裝修,因此,店內的舊式麵包櫃、亞加力膠招牌等格局仍能維持。他說,自己本不是從事烘焙業,也是邊學邊做;接管初期,因不熟悉麵包製作,凌晨一、兩點便要開舖。他自言入行前已認清這是一份苦差,也不求賺大錢,只當賺取一份人工,「做到依家咁上下年紀,都係諗住去買退休啫。」
像餅店一類的民生店,乃居民日常所需,清場行動意味居民需經歷一段空窗期。陳生質疑,既然商場分階段翻新,何不保留一邊商户繼續服務居民,「不過呢啲都唔到我哋去理,業主都唔理,我哋憑乜嘢去理?」自從邨內年多前展開翻新工程,他跟餘下的商戶被改簽生約,早有預感隨時會被收舖,「你話佢有冇做錯,冇嘅,係道義上嘅問題啫。」人到中年,他說以現時年紀,即使重投職場也沒人聘請,惟有豁達一點看待這件事,當是一個機會讓自己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