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猶如散落在我城大街小巷中的故事,一眾星斗市民的故事,側寫了香港急遽的時代變遷。由中英劇團主辦的賽馬會 「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便把這些歷史的碎片,變成一幕幕故事。
石湖墟的老街坊鄺惠芬和元悅都是北區劇目的素人演員,二人看盡區內變遷,前者經歷過石湖墟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的兩場大火,後者則在上水土生土長,曾在已被清拆的菜園村生活。且聽兩位娓娓道來衣食住行的大 小事,以史為鏡,也許會令你我得到一些對城市發展,乃至自身的感悟。
親歷石湖墟大火
年逾七十的鄺惠芬憶起由市區遷入石湖墟的見聞,語氣中有掩不住的驚詫。她原本居於銅鑼灣,但因為父親和朋友合股做生意,舉家遷入石湖墟與父母、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 住進當年的民權街,即現時新勤街一帶。 「住慣市區,入到上水覺得這裏很鄉下, 好像充軍一般,好荒蕪,好唔慣。」其時,她就讀位於松柏塱的博文學校,周圍都是農田, 滿布泥濘,「我哋返學好慘㗎,好天就好地地,落雨就全部都是泥,好容易滑倒。」身為大家姐,她拖着妹妹上學,走在田邊步行半小時上學,一步一驚心。
比起上學途中的驚慌,石湖墟大火的回憶更加令她難忘,「第一次大火時,我就讀六年級,燒到書都冇晒,但要考畢業試,溫習都要靠老師和同學幫手借筆記和書給我,才考到試。」她口中的畢業試,即是俗稱小學會考的香港小學六年級會考,莘莘學子能否得到官立 或資助中學學位,便由這個考試定奪,因此當時的心情非常緊張。
第一場大火後,他們一家獲分配了一間舖,經營一間小酒莊,但店舖旋即在第二年發生的大火焚毀。一家人顧着逃出火場,損失了不少財物,她形容,火災後的生活確是比較 「艱難」。隨後,她目睹石湖墟重建,街道大多改以「新」字開首,逐漸變成如今的模樣。
已消失的菜園村
元悅的回憶,沒有鄺婆婆的驚險,但卻是上水發展史的寫照。元悅,是她替自己改的藝名,希望六十歲的自己能夠人如其名,時刻充滿元氣和喜悅,伴隨着朗朗的笑聲,她說出自己的經歷。
「我在金錢村出生,三歲搬到新成路, 七、八歲住在新康街,小學五、六年級住進菜園村直到菜園村因發展北區而清拆。」在三歲的時候,家中原本有一間家庭式經營的藤籃廠,但很快就倒閉,後來則以賣菜為生,由小學到中學,她都要到石湖墟幫手賣菜,上午在新康街擺檔,下午則移師到符興街。 她憶述,石湖墟是個龍蛇混雜的地區, 有菜園、桃花園、牛皮廠、衞生巾廠、電子廠,也是黑道中人和道友出沒的地方。不過, 石湖墟留給她最大的印象,是拼勁,「石湖墟給我的感覺是,只要你勤力工作,就會有好多工作機會。因為石湖墟是交通匯點,不只是上水居民,金錢、古洞、沙頭角,甚至粉嶺、坪輋,很多人都要來,所以石湖墟是很旺。」
她曾在區內的工廠做暑期工,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姐姐,也在新成路綉珠仔花工廠打工,更要管理超過一百人。「千金難買少年窮,小時候體會到人們為生活在石湖墟勤奮工作,自己也有參與其中,或許這些體會,鍛鍊 到人的毅力、珍惜、感恩、自我解決問題等習慣。」
她小時候因家境而自卑,不想被同學看到自己在墟內賣菜,因此總愛「通街走」,把 整個石湖墟變成她的樂園。位於上水新康街和符興街交界的行樂戲院,承載了她許多回憶。 當時的戲院規定,小孩子若有成人陪同,不用買票便可進場,念小學的元悅,總愛在星期日早場電影的時段溜到戲院,每當看到情侶或夫婦,就會「掹衫尾」一同內進,看了不少粵語長片,「看得多曹達華、于素秋,所以我很有義氣!」偶爾,她的小把戲會被戲院職員揭發,只能望門輕歎,但現在回想,她還是笑得開懷。
民生小事小情趣
時代更迭,二人昔日的家園,面貌已不盡相同,二人異口同聲地表示,石湖墟現在繁華得多。
社區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如往日頻繁,消失的不只是家園,也是一份人情味。鄺婆婆說起昔日墟內的民生小事,信手拈來。以前石湖墟的墟期是舊曆初一、四、七、 十一、十四、十七、廿一、廿四和廿七,大家就去「趁墟」;區內老店廣成冰室的「事頭婆很好記性」,「五十年代的人單純很多,那時候夜不閉戶,現在個個都關門。」她說時語帶欷歔。
這份無奈,元悅亦很有共鳴,她表示,住在菜園村的時候,根本「不用關門睡覺」。 當時上水有許多客家人定居,他們不時聚在一起打客家紙牌,然而,菜園村在一九八○年代 初期被清拆,元悅一家隨後被安置到彩園邨, 此情此景,不復再。
現代化的生活,也悄然帶走了一些日常的小情趣。在柴油火車運行的年代,曾有男生邀請元悅一同「賞月」,當火車駛進位於大圍與九龍塘站之間的舊筆架山隧道,站在車尾的二人,一同望向洞口方向,四周漆黑一 片,隧道口就宛如一輪明月。火車上售賣的橙色雞腳和麵筋,直至今時今日,仍讓她回味無窮,「我現在還記得那種味道,世間沒法再 到。」說起以上種種,元悅流露出萬般眷戀。
巡迴學校演出
昔日的生活,點滴在心頭,二人談起也滔滔不絕,在場的戲劇導師何悅欣即使一直以 來引領他們進行戲劇訓練和排戲,依然聽得相當投入。她表示,為了籌備北區劇目而訪問了三十多位年齡介乎六十到八十多歲的長者,這些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有關的片段,常被老人家稱作不值一提的「小事」,這些看似無足掛齒的小事,正正就拼湊出北區全貌,令她譜寫出以石湖墟大火、交通、水貨等問題構成的北區故事。
口述歷史戲劇計劃會在區內的學校巡迴演出,更是殊有意義。元悅說,香港變得好誇張、好快。「現在的細路仔未必關心自己周圍 的歷史文化,一個人認識歷史文化,對世情和將來的人生很有幫助,能擴闊眼光。」鄺婆婆則說得簡潔有力,「最希望學生知道上水本來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