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近兩個月,戰事未停,硝煙處處;在七千六百多公里外,一班香港的中學生早前發起義教行動,向本地基層學生提供網上教學、分享學習心得,目標籌集一百服務小時,冀盡一分綿力幫助有需要學童之餘,亦藉此呼籲港人向受戰火影響的烏克蘭人施予援手。
「我們的善款目標是一萬元,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一千五百元可幫助十五個家庭。」籌辦這個活動的組織「同享童分」創辦人Chloe由衷說道;她是一名中二學生,與一班年齡、背景各異的中學生共同參與其中。這次的義教活動在網上引來不少回響,網民對此評價不一,有聲音質疑捐款予聯合國難民署的成效,亦有人讚賞他們的勇氣和善心。
在處於小孩與青少年之間的成長階段,Chloe面對的除了是大眾的審視目光,還在籌組活動時提早上了一課,認識「大人世界」的種種現實;對只有十來歲的他們而言,這特別的經驗讓他們體驗不一樣人生。同樣在義教行動中出力的還有中四學生Hayden;自言由小到大也希望把自己的知識予人分享,在義教中也有得益,更明白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期望把個人專長轉化為力量,幫助更多人。
小六自發創辦「同享童分」 香港人幫返香港人
義教一百小時的活動在三月三十一日開始舉行,為期四堂共提供二十個名額,以視像形式進行。發起人Chloe看到俄烏戰爭新聞,有感當地不少家庭流離失所,於是聯同其他有心的「小老師」以行動救助這場人道災難:「本身我們打算是捐五百元上四堂,學校老師建議我們不要處理金錢上的問題,而且基層也未必能應付到,所以便決定 advocate 人們直接捐贈。」
義教行動開始之初,她內心也質疑會否「吃力不討好」,白費小老師們的一番心血:「當初會覺得做完件事人哋都未必會捐,感覺他們上完堂就 “bye bye”,但最後真的有家長問我們有什麼渠道捐款。」她還得知,有參加者以外的善心人,得悉這次義教行動後捐出一百元美金,「讓我知道原來真的有善心人,原來世界上真的有人會睇我們做嘅嘢,然後響應我們的呼籲而去捐款。」
眼前談吐成熟、滿懷信心的女孩,原來早在小六那年便產生創辦「同享童分」的念頭:「疫情初期我還在讀小學,當時碰巧呈分試取消,不想在家中無無聊聊,便跟爸爸傾,可否做一些平時因為上學而無法做到的事。」一開始她便化身作「小KOL」在YouTube拍片,分享讀書心得,亦介紹科技應用知識,從事教育界的爸爸便當上剪片一職,對她的行為予以無限量支持。Chloe笑言當時內心也有一番掙扎,「會覺得分享出去好像蝕底了俾人,好像把那些知識送給別人,但之後發覺,當你教人的時候,你自己都理解多了、學得更多。」
隨着學校因疫情繼續停課,Chloe和爸爸商討後便試着籌組「同享童分」:「當時還沒有 idea 要怎樣走、要幫助多少個小朋友,純粹想做點事幫返香港人。」今年,「同享童分」已成立兩年,在她升中後,組織仍定期舉辦活動,包括與學校合作的英文興趣班和免費補習班,由她聯同一班小老師以視像形式為小學至初中生提供學習支援,當中部分小老師更是Chloe身在英國的舊同學,克服時差和地域界限延續這份使命。
活用教學專長 無償助人更滿足
Chloe的熱誠亦為她帶來一班同路人,共同實踐理想。在一旁端坐的Hayden在中二那年加入「同享童分」,正因認同組織的理念,近兩年來一直擔任的義教課程小老師,教授基層小朋友在數學、科技和英語會話上的知識和考試技巧。Hayden指,父母工作繁忙,從不理會他的學業,他卻對自己甚有要求,希望在學業成績上挑戰自我。
成績優異的Hayden在疫情下,發現身邊同學不太適應網上課堂,亦沒有渠道操練試題,他便在學校開設 “study group”,親自準備筆記和模擬試卷,免費贈予全級同學,加入「同享童分」後繼續成為組織的「出卷擔當」,更直言未來志願是從事教育界工作。
Chloe聽罷即笑着回想一些義教日常:「小朋友有時唔明的問題都搞到我幾激氣,會覺得教唔識佢哋,好灰心。」她續說,Hayden在這方面比較有耐性,每當自己遇上不明白的題目都會向他請教。Hayden說,教授不同科目需要用不同技巧,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份同理心,「我自己也試過對知識不明白,很能感受他們的困難,惟有更有心解釋給他們。我哋自己都係中學生,我哋都係學緊點樣教,大家都係互相學習。」
學懂承受失敗 轉化為進步動力
「同享童分」不同成員各有專長,各自負責不同範疇和崗位,有的專注教學部份,有的則主力從事推廣宣傳。Chloe直言,組織的規模並不像崗位分明的企業,反靠大家互相協作:「多些人做事,睇到嘅 insight 更多。」Chloe不諱言,此前的她一直習慣把職責「攬晒上身」,只因缺乏對團隊成員的信任,擔心對方未必能把事情做好。「初初覺得自己也能處理,後來一個星期最高峰要教三堂,慢慢覺得,一個人不能處理那麼多的事情。」
除了學習權力下放之道,在Chloe成長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學會面對失敗。在她籌備網上活動初期,躊躇滿志地等了足足一個星期,最終竟只得兩人參加,「我們花上了大量人力物力,為什麼會乏人問津,真的感到很灰心。」正因有期望才有失望,初生之犢終體會到何謂挫敗。「我覺得,在學校你是不會經歷到失敗,最多都係低分,但你不會嘗到那種挫敗感、那種落差。」
面對挫敗、接受挫敗,反而成為推動自己進步的經歷。Chloe開始轉換想法,思考怎能讓更多人認識「同享童分」:「當時都只是個小學生,小學生教小學生,好似有啲搞笑咁。我覺得我們不是以教你幾多嘢為目的,反而是講心。」
為了讓別人信任他們的能力,她決定親自聯絡區議員、基層學校校長謀求合作,過程猶如一個「練膽」考驗。她爸爸為她的說話技巧進行反覆練習,經過一番鍛鍊,爸爸笑指Chloe已從昔日害怕「面懵」、常常逃避的女孩,變得更有自信,亦從與各方周旋的過程中,更了解成人社會的運作模式。苦練終有成果,也有不少機構和家長被Chloe打動,成為長期合作伙伴和支持者。在她父親眼中,Chloe自身的「抗逆力」和韌力亦提升了不少:「係一個好好的經驗,終生受用。」
由「高分低能」至抓緊助人使命
對Hayden來說,在「同享童分」度過的時光讓他急速成長。他憶述自己在小學時期,常常被欺凌,由於沒甚興趣和嗜好,經常被同學嘲笑「讀書仔」,格外離群。直至中二開始,他嘗試突破自己,「我認為自己以往性格較為內向,但我從開設Study group、加入『同享童分』等過程中,學習了如何和人溝通、相處。」
比起同齡的人,Hayden認為自己有着更多經驗籌劃一件事,在細節上有更多思考,這些改變都在成長階段提前發生了。「我亦學會了接受不如預期的結果,明白不是努力就必定會有理想成效,開始接受不完美,接受命運。」他發現自己的心靈比以往更強大,感慨能擺脫『高分低能』的包袱,「沒經歷的人,出到社會也不是有用的人。現在我做的事,助人之餘也幫到自己,是我在學校領略不到的事。」
有得必有失,把大量心力投放在「同享童分」亦令他們有所犧牲,需要捨棄空餘時間,網上教班編排亦很「困身」。Chloe坦言,這刻的她不能判斷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我真係唔知,好多時候你都係要 look back 嗰時才知道,但至少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目的何在,就是我們(幫人)的使命。」
隨着「同享童分」的規模擴大,Chloe也經常出現在鏡頭前落力推銷,不其然會面對旁人的評價和審視,對只得十多歲的學生而言是難以想像的挑戰。可幸他們從過去的種種經歷裏,學懂了如何應對,如何承受,如何繼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