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明渠活化在即 渠務署解答五大問題——工程能否消除臭味?日後可能開放河道?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河流與我們的距離

元朗明渠活化在即 渠務署解答五大問題——工程能否消除臭味?日後可能開放河道?

06.12.2022
譚志榮、部份圖片由渠務署提供
13

現時,元朗明渠仍然是「臭渠」,渠務署與Good Lab團隊收集用家意見後,已經大致完成由十八鄉路伸延至近東頭圍一帶的河道設計。署方表示,「元朗市明渠改善工程(市區中心段)」的文件已提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排期討論,期望能盡快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

近年,政府大力推廣親水文化,然而,誰想親近「臭渠」?渠務署的河道規劃是否真的能夠使市民親水?

Q.1 臭渠是怎樣煉成的?

元朗明渠市區段的集水區面積超過一千公頃,若暴雨來襲,元朗明渠流量有機會達每秒三百立方米,渠務署工程管理部總工程師潘瑞信打個比喻作解釋,「標準游泳池,容量大概是二千五百立方米,如果流量是每秒三百立方米,代表不用十秒,就可以注滿一個標準游泳池,所以流量是相當之大和快。」故此,政府在六十年代便已進行大規模防洪工程,由於當年的工程並沒有包括綠化計劃,所以,山貝河淪為一條光禿禿的明渠。

那麼,臭味何來? 過去二十年間,山貝河河水的大腸桿菌含量持續偏高,從一九九九年至二○二○年,四個水質監測站所錄得的大腸桿菌含量在大多數年份均處於「極高」水平,反映水質相當惡劣。潘瑞信表示,由於河道流過已發展區域,難免令河水變得混濁;亦有污水渠錯駁至雨水渠的情況,令河道受污染。鄰近商舖非法排放廢水入雨水渠,亦偶有所聞。水質問題尚待解決,落區期間,確實有市民投訴異味問題,尤其是東頭圍的充氣堤壩附近的氣味更是難聞。

渠務署工程管理部總工程師潘瑞信
渠務署工程管理部總工程師潘瑞信

Q.2 怎樣消除明渠臭味?

潘瑞信表示,渠務署一直以來的首要考量是排洪,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和財產。隨着香港整體排水系統效能提升,除了考慮排洪以外,目前亦漸見有更多空間聚焦在綠化河道,以及推廣親水文化之上。他與團隊上下也明白,若要除去元朗臭渠之名,活化工程的大前提,為提升水質。「要水質好才能活化,氣味問題亦要解決。」

潘瑞信表示,計劃在明渠兩旁安裝旱季截流器,旱季期間,裝置會將雨水渠受污染的旱流堵截,並排放至污水收集系統,以求減少臭味,改善水質。他們亦設法讓河道不再光禿禿一片,將移除石屎化河底,讓河水從河底自然滲透,減低流量,同時亦降低氣溫;筆直的河道亦改為彎彎曲曲河道,模擬天然山溪走線,「有淨水的地方,生物可以聚集。」

署方期望旱季截流器、觀景台、箱形暗渠能改善區內環境(圖片由渠務署提供)
署方期望旱季截流器、觀景台、箱形暗渠能改善區內環境(圖片由渠務署提供)

Q.3 開放河道可能嗎?

渠務署和Good Lab都發現,元朗市區車水馬龍,居民對公共空間有殷切需求。有街坊提議,開放朗屏站下方的河道,潘瑞信表示,此建議日後在旱季可行。該段明渠較為遼闊,將考慮開放該範圍內,一幅長和闊皆為約八十米的正方形地。他表示,市民甚有創意,曾提議在此舉辦市集、迷你音樂會等活動。「雖然現階段市民末必可以下去,但隨着我們的天氣預測、逃生設備成熟和穩固的時候,有空間去再考慮可行性。」不過他強調,因為安全理由,即使日後開放河道,每年四月到十月的雨季都不會容許市民前往該處。

Q.4河道與氣候變化有何關係?

近年,政府大力推行親水文化,他表示,原因和氣候變遷不無關係,「近十年,全球氣候變化嚴重,如果單靠基建去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其實會花費好多。」氣候變化令香港的降雨量大幅增加,若果只依靠擴闊河道來排洪,工程將是「無止境」。故此,當局亦希望,能夠以河道綠化工程,減低熱島效應。「單靠一條河未必有效果,但一條做起,兩條做起,十條做起,有整體效益。」

Q.5 香港可以成為親水城市嗎?

「親水」可成為本地文化?還是尚有一大段距離?潘瑞信坦言,暫時只能做到「近水」,「親水,暫時我們努力中,始終要對河道的水質要有相當的信心才行。香港每逢下雨都下得很大,集水時間相當短,所以安全是我們首要考慮。」

「鴨川跳烏龜」是京都「地域限定」的活動,一些烏龜形的石頭 安放在鴨川內,予人走到對岸。此情此景,日後會否在香港出現?(美聯社)
「鴨川跳烏龜」是京都「地域限定」的活動,一些烏龜形的石頭 安放在鴨川內,予人走到對岸。此情此景,日後會否在香港出現?(美聯社)
譚志榮、部份圖片由渠務署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河流與我們的距離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