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啊,兩房一廳,大廳正中有張大沙發,煮完飯後,我和老公躺下來看電視。他的手中抱着一隻貓,輕輕撫牠的尾巴。屋不用好大,夠就滿足了。」小敏(化名)說時,嘴角微微向上翹,一臉陶醉。80後的她,才剛剛新婚一個月,難怪臉上煥發着一抹神采。
但現實是殘酷的,剛才她所描述的家,其實純粹是FF(Final Fantasy)。婚是結了,但是房子卻未儲夠錢買,連貓都未沒有,萬事不備。夫妻現時分開住,約會一完,各自歸家。「室雅何須大」五個字,第一個最重要的字,毫無着落。
為抽居屋 我們要結婚
「我們這些,叫港式分居。」小敏介紹自己時,劈頭第一句是這樣。兩人拍拖時間不算長,約十個月左右,均是「無殼」一族。分居,不是二人準備離婚,而是婚後選擇(暫時性)分開住,為置業或租樓做好準備。
既然無樓在手,為何毅然結婚?
「愛囉,想結就去結。」她答得直截了當。
年輕人腦充血是主因,但有一些實在的東西成為催化劑──一份居屋申請表。小敏的版本是這樣的:幾個月前,當時男友想抽居屋,她聽罷,反建議:「你一個人申請,都是『嘥氣』,單身排在隊的最尾。唔好啦,要就兩個人一齊申請。」換句說話,即是排期結婚。「佢話好喎。然後我叫他去買求婚戒指。我就這樣『騙』了他跟我結婚,哈哈哈。」那是我聽過最甜蜜的「騙案」。
結婚這回事,當然最終是你情我願。兩人為趕上今次居屋申請,立馬排期註冊,「排婚姻註冊處,怕文件趕不及,寧願多付幾百元,上律師樓簽紙。」她形容,儀式簡潔,兩小時內完成,沒有穿婚紗,沒有拍婚照,沒有大事張揚,只邀請了雙方家長及最相熟的親朋戚友。匆匆成婚背後,是為了一輛好難趕得上的抽居屋尾班車。「長沙灣勝在較方便;馬鞍山就勝在環境好。」講起居屋樓盤,她如數家珍。
現實中,年輕人「結了再算」這些情況變得普遍。先簽紙,然後才擺酒。紙一簽,最大好處,就是抽樓買樓。抽不到居屋,買私樓,至少多一個人付首期,至少多一份人工,以便通過壓力測試。上一代苦口婆心說,要有樓才結婚,但不知由何時開始,結婚是為了有房子,不結婚反而沒房子。拜房屋問題所賜,結婚也變得如功能化。
兩夫婦每天都要分開 狂儲錢渴望共同生活
2018年,房委會共收到超過二十萬份居屋申請表格,超額認購約44.5倍,機率有如中獎。不禁好奇,如果他們這次抽不到,他們下一步會怎樣?「見步行步。」她隨遇而安地說。
本來是「結了再算」,現在已經變成「結了就知怎算」。他們計劃先留在原地,儲一些錢,買私樓。「我們不會考慮租樓,因為覺得租是幫人供樓,不划算。所以即使買小一點,遠一點,例如買到元朗,都會買。」有家庭的人,始終不想住進劏房吧。
小敏家住柴灣,丈夫家住旺角。半小時的車程,說遠不遠,說近不近,但就是物理上分開。「每次去完街,我哋都難捨難離。我會想,明明結咗婚,點解都係要分開,喺地鐵站入閘各自歸家呢?」她本來以為,簽了婚書,只是儀式,「係叫大家個名唔同咗」,大家如以往般拍拖,分開住是無問題。但是事與願違,「當作未結,原來唔work。我還是很渴望很渴望很渴望共同生活。」「很渴望」一詞,她足足重複了三次。
為了一起住,他們現在積極儲首期。兩人平日拍拖的活動是看戲,她會特地挑星期二場或早場,或是跟隨會員優惠去看戲,省點「婆乸數」。她亦會申請博物館或美術館的全年通行證,數十元,就在展覽玩上大半日,不用消費,較便宜。
在買到樓之前,他們有時會兩邊走,她在丈夫家住數天,丈夫在她家又住數天,爭取時間見面,搬來搬去,像現代遊牧民族。
「最長分開住是二年吧。希望不用太久。」她希望,忍一時真的奏效。她直言,稍後會補擺喜酒,如果屆時二人請飲完還是各自分開歸家,「那結婚有什麼意思呢?結來做什麼呢?」一問一答間,她重新思考結婚的意義。
見地有地但沒有你們的地 要樓無樓不如買日本的樓
樂隊My Little Airport主唱的《美麗新香港》有一句是這樣的:「這香港已經不是我的地頭。」小敏偶然也會有這種感覺,尤其是面對住屋問題時。「香港不是無空間,而是無好好運用空間。」她見到工廈沒有好好使用;新界的棕地都在荒廢;偏偏又跑去填海,浪費金錢與時間。「我覺得香港最當務之急,是居住問題。香港這等國際城市,居然會有人住棺材房,真的很醜陋。」她幫自己說話時,也記得替別人發聲。
長遠來看,另類的居住選擇,她有想過在日本買樓。「在東京,一個單位200呎,不用100萬。只不過無法升值,但自住是不錯。」再近一點,她也有想過。「最終極,就是搬上大陸。政府經常叫我們包容,我們索性自己上去融合算,免煩。」她賭氣說。
她幻想的家居,一定要有窗。她坐在窗前,感受風兒吹進來,窗外樹影婆娑,才會知自己正在生活。若密封着,不如坐監。反而這塊磚頭會在何方,香港或外地,她覺得可以妥協。移居或移民,從來是一個選項。
數字不過是浮雲 愛情應比磚頭重
小敏從事時裝設計,丈夫則是電器銷售員。兩人去年從交友apps相識,大約數個月間,就雙雙墮入愛河。「第一次約會,我們約在尖沙咀,他說帶我去海防道吃牛丸麵,九曲十三彎才穿進熟食中心,我與一個第一次見的人,驚到手心標汗。」她回憶起他們的第一次,仍是滿面春風。
兩人不算大富大貴,尤其是小敏,現在當自由工作者,收入不穩。又花了10數萬,半工讀供自己讀大學,戶口儲蓄不足10萬元。但不要緊,他們現在都努力為磚頭儲錢與打拚。
小敏從前試過有超過八年的穩定關係,對方更已置業,在大嶼山買了一棟私人樓,「但我偏偏從來未諗過嫁俾嗰個人。」反而現在的丈夫,未有磚頭,她卻想和他共度一生。
「愛情是這樣。他人很好。」小敏說,開初結識時,她將自己的年齡報細了,因怕對方介意她比他年紀大。後來兩人慢慢深入了解,她才坦誠相告。他卻毫不在意,覺得小敏過慮了。
「我喜歡是你的人,不是喜歡你的年齡。」他這樣說。
「所以我也是喜歡他,不是喜歡他的物質。」她打趣說。如果是貪,就不選眼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