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商場告別前】地氈店轉型賣紀念品 店員見證八十年代旅遊業風光年代:在後樓梯開舖都可揸Benz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海軍商場告別前】地氈店轉型賣紀念品 店員見證八十年代旅遊業風光年代:在後樓梯開舖都可揸Benz

y211111lucas0465-1

棲身於地下詢問處對角的這家地氈店,看起來有點像跳虱市場,店外擺放了大量跟地氈毫不相關的東西,卻都是昔日水兵和西方旅客喜好的紀念品:有塵封多年、九十年代印刷的明信片,帶點old school、搭配山水畫的中式屏風等等,通通以八十年代的價錢出售。最吸引的,是那條軍綠色的腰帶。

「水兵睡覺時,會用這條腰帶把自己綁在床上來固定位置,當年很多人買的。Last的了,我們不做了。」店員Patrick正賣力地跟一班九十後本地遊人推銷。他娓娓道來,原來這家店早已因疫情而停業一年半,他跟共事多年的拍檔譚太在商場關閉前,把陳年倉底之物通通重見天日,來個最後的Christmas Sale。

用跳蚤市場來形容這家地氈店也很貼切
用跳蚤市場來形容這家地氈店也很貼切

國際化商場

這家地氈店開業逾半世紀,負責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多個旅遊旺區開設專門店,當然少不了海軍商場。那些年的畫面Patrick仍歷歷在目:「 我們由China Fleet Club年代已在做水兵生意,單是在海軍商場都已搬過舖位幾次。我們這個舖位舊時是美國銀行,對面就是US POST,手信直接寄去美國;後來郵局沒有了,地氈也寄不到,唯有轉賣其他東西。」

Patrick逐一展示店內最受歡迎的貨品,例如水兵用來喝威士忌的紀念杯、在港外出時用的散紙夾等等。「以前這裏每間店所賣的東西都不能跟人家撞,不過來人愈來愈少,賣什麼他也不管你吧。」他無奈地笑道。

他說當年的海軍商場,是一個被本地人稱為high class的地方,因為內裏無論看到、聽到的,全都是英文,「這裏以前真的很國際化。」當年海軍頻繁來訪,也有邀請商戶到戰艦參觀,譚太亦曾報名上船。「那時的美軍全部都很友善,大家的關係都很好。」

Patrick回憶中的商場,天天都彷彿是high season,一頭半個月便有船到,地氈賣完便要立刻補貨,跟現在的寂寥恰恰相反。「根本無水兵來就沒得做。」做買賣的就最明白。待年底商場關門後,Patrick的老闆也決定不再繼續經營,把賣剩的貨物入倉,因不想捱貴租。

回首最風光年代

他跟譚太在八、九十年代旅遊業高峰期入行,Patrick見證過在香港做西人生意有幾「好景」,亦見證着這國際旅遊城市的衰落。「那時真的很旺,那年代有間Gray Line Tours,專門接待上了年紀的西人客和日本客,當年整個尖沙咀都是Gray Line的旅遊巴。以前在尖沙咀,就算在寄居樓梯位做生意的都是揸Benz的。」

回想那遍地黃金的香港,旅遊業當時並非倚靠單一客源;譚太形容是真正百花齊放的年代,還記得外地旅客財力有多誇張:「那些西人客,一大袋美金放在我們店面,做到我們手都軟;老闆連生意也不做說要落閘,怕我們下不了班。」

Patrick提到,美國在經歷波斯灣戰爭和次按風暴後,人們消費力大不如前:「最風光的年代……沒有了。」譚太更直言,開放「自由行」也幫不上忙:「自由行關我們什麼事,根本就不是相同的消費群組,我們做轉口外銷,他們在大陸都買到我們的貨啦。」

看着店外凋零的情景,在看看貨架上那些「時不我與」的東西,Patrick不禁概歎:「現在,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Patrick在地氈店工作多年,見證香港旅遊業變遷。
Patrick在地氈店工作多年,見證香港旅遊業變遷。

樂與年輕人分享

在商場最後的日子,反而吸引不少八、九十後來尋訪這神秘境地,每逢禮拜六、日,商場總是人頭湧湧。迴光返照的情景,讓譚太拾回當年的感覺,「這讓我想起昔日每逢有船來,水兵孭着背囊走來走去,在商店門前排長龍的墟冚場面。」

Patrick也坦白,以往不怎樂意向人講述自己在這裏的前塵往事,但隨着商場停運日子漸近,他更願意與年輕人分享這段歷史。「其實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來,所以希望能留下回憶傳世。每次我們說回這些經歷,自己其實也很高興,能在這裏渡過半生,也覺得是種榮幸。」

在商場關閉前,吸引不少八、九十後來尋訪這神秘境地,讓譚太想起那些年水兵在商店門前排長龍的墟冚場面。
在商場關閉前,吸引不少八、九十後來尋訪這神秘境地,讓譚太想起那些年水兵在商店門前排長龍的墟冚場面。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