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丟就捐?慈善機構、民間地攤齊收舊物 捐贈也要講倫理?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垃圾徵費前 最後一里路

唔丟就捐?慈善機構、民間地攤齊收舊物 捐贈也要講倫理?

screenshot-2024-03-15-at-4-59-31-pm

「到時有咩咪捐去救世軍囉。」未知使人恐懼,為了克服對垃圾徵費的恐懼,廣大市民足智多謀,想到捐贈是其中一條迴避付費棄置的「出路」。

救世軍:捐贈物連年上升 篩選是共同學習過程

說到捐贈舊物,不少人第一時間會想起救世軍。記者參觀救世軍其中一間位於紅磡的家品店,除了當季衣物與鞋履手袋,有廚房用品如玻璃杯具與曲奇模具,也有各式玩具如毛公仔、積木,及多盒考驗耐性的一千枚拼圖,亦有中式婚宴奉茶用茶具。少不了的,是眾多分店都能找到、不知是否因半途而廢而被棄置的木結他。

根據機構提供數字,救世軍共設有214個捐贈點,捐贈物總重量由二◯一九年度的3,233公噸,上升至二◯二二年度的4,336公噸。數字呈現的,不必然是垃圾徵費前的恐慌性拋贈心態;救世軍「循環再用計劃」銷售及市場經理陳迪欣稱,捐贈量近年一直持續上升,認為反映市民珍惜物資的環保意識愈來愈強。問到有否擔心市民日後為節省棄置成本,胡亂將舊物捐給機構,陳迪欣指,捐贈點不營業的長假期曾發現門外堆放物資,張貼告示後情況已有改善,全靠市民自律與配合。

機構相信捐贈物資是一個共同學習的過程,不是將舊東西找個方法處理掉,而是為「下一個使用者」篩選可開心地使用的物品,「我們的理念始終是想為社區帶來希望、愛和歡笑」。陳迪欣介紹「救世軍」循環再用計劃緣起,計劃源自一九五三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Major Hans為災民籌集物資轉贈災民。後來計劃開展並成立「平價中心」,有系統地處理市民的捐贈物。中心收到山頂居民捐贈如晚禮服、高跟鞋、家居擺設等物資,發現無法直接應對災民所需,便以每件一、兩元的價錢賣給故衣店,收益用以支援有需要家庭。「平價中心」後來逐漸發展成今天的家品店,盈利現用以支援救世軍社區關懷服務。

救世軍「循環再用計劃」銷售及市場經理陳迪欣
救世軍「循環再用計劃」銷售及市場經理陳迪欣

物盡其用 升級再造

因此,陳迪欣亦坦言,計劃原意並非減廢,「我們更想專注於如何實際上幫助人,只不過幫助人的過程中有減廢(這一環)。幫助人之外,我們都繼續幫助地球」。她稱計劃宗旨從沒改變;除了向有需要人士派發「生活祝福券」還以他們到店選「購」貨品的尊嚴,機構每年的大型派發活動,聖誕派玩具以及寒流派衫行動,都堅持送贈全新衣物與玩具,「希望受惠人士收到時開心,因為和社工溝通過,收新的都會開心啲」。這些「全新物品」部分是企業捐出的貨辦,亦有一般家庭「連牌都未剪」閒置之物。

55
救世軍家品店內出售物品有二手物,也有企業捐出的全新貨辦或次貨。

至於捐贈的舊物,機構嚴格規定必須狀況良好。前線員工首先會於收集點作初步檢查,集運到倉庫後,職員會將它們簡單分類及消毒清潔,小型電器則交由技工測試功能及維修。問到垃圾徵費後,會否擔心處理二手物品時成本增加,或因而有任何資源增撥或流轉上調整,陳迪欣展示貨架上一個牛仔布袋,指團隊會將一些尺碼太大或沒人要的衣物升級再造,改造成其他產品出售,機構亦在持續構思將其他物品再造的可能,盡可能物盡其用,減少棄置。

過量的大尺碼衣物會被升級 再造成其他產品發售。
過量的大尺碼衣物會被升級 再造成其他產品發售。

民間周日地攤 路過街坊隨便拎

機構有機構的專業做法,民間也有民間的彈性處理,不同地區都有市民自發買賣或交換舊物。大埔一個開宗明義以「give & take」為名的羣組定期於太和橋上擺地攤,攤放街坊捐出的物品,任由途人揀選。一個周日接近下午五時半,橋上熙來攘往如常,偶爾有單車響鈴駛過。街坊Nicole提着膠袋前來,站在一旁等候。記者上前了解,她不吝打開膠袋展示裏面幾件簇新衣物,以及一本德文書、一本設計書籍;解釋書因為很忙而沒時間看,舊衣則因不合身捐出。「老實說都是第二手的」,她說幾件舊衣來自昨日「執嘢」在南豐紗廠舉辦的交換衣櫥活動,「我覺得我唔fit。現場無得俾你試」。

恆常到地攤「free嘢」的Nicole,認為擺地攤可省卻拍照上載和交收的麻煩,更可廣納不會上網的長者及外傭參與,「見到啱就拎。好多物資放呢度,好快已經被人拎晒了」。

義工一行數人在橋上攤開膠枱墊,將舊物隨意攤放,人羣漸漸聚集起來,Nicole為記者指出其中一位主力黃小姐。除了衣物,現場還有各式家品、玩具,義工們賣力「推銷」—「有好多刀刀叉叉,全新嘅刀叉!過年開party呀喂」,「公仔啊公仔,好得意啊」,「全部免費㗎,隨便喎,全部唔使錢!唔好擺錢喺度,拉㗎」。原以為是文青市集般慢節奏,卻被街坊衝鋒陷陣般的攻勢震懾。

義工自發每周定點收集 仗義借家門鐵閘暫存

地攤被清空得七七八八時,黃小姐終可喘一口氣,高呼「有無嘢要幫手」,記者趁機上前表明來意。「我們無團體㗎,呢度成日都拉,有團體我們一定死的。」她澄清。這地攤由街坊自發舉辦,辦了兩年;黃小姐每星期指定日子會到幾個指定地點收集街坊捐贈物,「用私家車。唔收番來的話,唔係個個人星期日五點都喺度嘛」。全新、較貴重,或大型物品,尤其電器,她會率先拍照出post,讓街坊先行留名認領,再到地攤或私約領取。她對自己的付出倒不以為然,「做就好快啫,都唔緊要,一陣啫」,然而除了時間與體力,也需要空間。香港寸金尺土,她說如果東西太多會即時「落地」擺攤,「一見多嘢就開,阻住屋企就開」,否則須找地方暫存,有些街坊也願意借出自己的鐵閘短暫掛放。

街坊留名認領的舊物。
街坊留名認領的舊物。

隨着垃圾徵費推行的日子臨近,雖然推延到八月一日,她留意到街坊捐出的物品數量已有所增加,「今個星期擺第三次了。星期二、星期六、星期日」。她認為很多二手物只是「遇唔啱人」,物主「俾唔到人,不是唔想俾人」,擺地攤可讓有意領取的人看見實物,鞋履亦能試穿,減少誤取,給予物品第二生命也有助減廢。新舊各有所好提起同樣會收集捐贈物的救世軍,黃小姐認為民間地攤的角色有點不同,「佢(救世軍)啲嘢一定要四正,因為會賣的。我們呢啲賣唔到錢的,去到真會被丟掉的」。街坊放到地攤的物品新舊程度不一,介意者可慎選。這天,有人因斷捨離捐出一整車全新迪士尼毛公仔,也有人丟下被發現破了個洞的矮膠櫈。於地攤看見雪白的唐老鴨毛公仔時,Nicole非常雀躍,檢查後卻發現「鴨背」有微黃斑點,「咦唔係喎,未必拎得到,要洗,我都係擺番低」。但鹹魚青菜各有所愛,轉眼間唐老鴨已不見了蹤影。一位路過的婆婆帶走了據說運作正常的二手真空煲,也順道拿去幾個不再閃亮的不鏽鋼盤子,以及一個老舊得電線外露的拖板,說後者可以拆開拿去賣。

義工助善後拆螺絲 回收無人認領「剩物」

那張布滿花痕的破洞矮膠櫈,始終沒被誰撿走。當地攤上物品所餘無幾,義工們便開始收拾,有人蹲着將文件夾分拆。她摸摸膠櫈說「唔得喇」,將矮膠櫈遞給同伴,與其他塑膠廢品綁在一起。她解釋,大家都要學習斷捨離,每次最後「可以再post」的少量剩餘物品會被他們帶走,即晚再試試發帖到羣組,其餘的「都一定要解體」,分類回收。「每次都要拆開,拎埋螺絲批。一支螺絲都唔可以有,唔係就回收不到。有啲人就咁算,覺得睇唔到,不過我覺得唔好囉」。她笑說「一陣就拎去後面做」,「我哋成日都坐喺街邊做,唔通拎番屋企啊?」垃圾徵費後,怕不怕舊物地攤被當成免費棄物的垃圾崗?「唔會嘅,即係好處點都多過壞處。唔可以話有人擺張咁嘅凳,以後我就記住唔搞。」黃小姐快人快語,「咁咪回收,回收又唔使收錢嘅,我都係幫佢拎啫」。

破舊膠凳最終由義工帶到「綠在區區」回收。
破舊膠凳最終由義工帶到「綠在區區」回收。

說到街坊的環保意識,她更主動告訴記者,大埔有間解憂舊書店,賣書也有免費書籍可以拿取。而附近的商場有商戶會在入口放桌子,檢測包任街坊自取,「我們都幫手收,未過期就收,收完就拎過去擺」,「我上一樓,仲見到有『商戶共享』,紙袋可以拿過去,通常收到兩大袋我就抽過去」。她認為在珍惜資源、物盡其用的意識上,社區內彼此其實正在互相影響,互相感染。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垃圾徵費前 最後一里路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