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羣山綿延起伏,山徑縱橫交錯,疫情之前每年舉辦逾百場越野跑山比賽,在亞洲地區僅次於中國;可是,各國跑手雲集香港山上一較高下的盛況,近年再不復見,本地實體山賽重啟之日,遙遙無期。「虛擬跑」(Virtual Run)活動就在這樣的處境下應運而生。
本地跑山愛好者阿蘇和阿葱,是「食魚UTML」(Ur-Trail du Mont-Lantau)虛擬跑活動的搞手。「魚」是「嶼」的諧音 ,山友、跑手便習慣以「食魚」來代表跑大嶼山。她們本來報了名參加二○二○年的「Trans-Lantau飛躍大嶼」,為了備戰而常常去大嶼山練跑。然而當比賽取消,她們頓時失去了方向,「到底我平時練跑,是為了什麼呢?」
盡大嶼山人的責任
這邊廂所有實體賽事驟然止步,那邊廂「明日大嶼」卻吹響了起步的哨子,社會熱議紛紛,大嶼山人則憂心忡忡。陷在迷霧中原地踏步的阿葱,彷彿看見了正在逼近的危險指示燈,她忽發奇想:「不如自己DIY一個比賽、一個挑戰給自己,順便提升大家對於保護大嶼山的關注。」阿蘇聽到她的DIY挑戰,既是挖苦又是提醒說:「你自己一個跑,是沒有意義的。應該叫更多的人參與,才能製造更多noise。」
一己之力畢竟聲勢有限,她們想到了可以採用新興的虛擬跑模式,召集更多人參與。阿蘇形容,這是一個「用腳聯署」的行動,「網上click 一click聯署大家就做得多,不如又試吓行出來,用腳聯署,付出更多、參與感更強。」
「一開始是打算用我們擅長的方式,即跑山,去表達我們的意見。但後來就覺得,不應只限於跑山圈子,應該擴得更闊,讓所有關心此議題的人都可以參與其中。所以我們設計的路線,有非常難的,也有非常簡單的。」阿葱說,九條路線中有經典線路,也有她們自創,但全都帶有「魚」字,「好想告訴大家,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去欣賞大嶼山。」
像難度最高的「環大大魚」,環繞大嶼全島共長一百公里;另一條「魔王級路線」「生劏大魚」路程五十公里,由北到南行經超過二十個大嶼山峰,總攀升達四千米,挑戰一點也不低;論老少咸宜,可以一走昂坪的「大佛小魚」,兩公里路線,全是平坦的石屎路。二○二○年,首屆「食魚 」成功號召875人次,累積完成2.3萬公里,「但實際數字肯定更多。」阿蘇自豪地說。第二屆則於二○二一年十二月至今年二月內進行。
說起上來,其實阿蘇和阿葱既不是大嶼山居民,也不是在大嶼山長大,純粹因為動人的風土人情而喜歡上大嶼山,「其實我們都不過是『遊客』,但因為『食魚』而常來大嶼山,並且愈來愈關注大嶼議題,也跟大嶼山的人建立了關係,會覺得自己變成了大嶼山的一份子,責任感也更加重。」
因為跑山,她們學會了敬畏大自然,「我們不會只在好天跑山,曬到三十幾度照練,凍到只要幾度照操,落雨照跑,會在山中經歷到大自然的不同面貌;像大帽山,它可以很狂暴,也可以好舒服、好舒服。愈接觸得多山,就愈知道自己的局限,別以為自己可以征服大自然,你要conquer的是自己,不是座山。」阿葱望着遠方的山頭説。
「大家繼續記住大嶼山,記住還有很多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