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學生假裝E人才會被重視?教師和心理學家拆解香港學校課程設計 評核方式為何偏好外向性格?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I人之境

內向學生假裝E人才會被重視?教師和心理學家拆解香港學校課程設計 評核方式為何偏好外向性格?

14.01.2025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

「I人對住好多人真係好 」、「作為E人,每次遇到新嘅人都好想瘋狂傾偈」、「I人喜歡的東西:沒人的電梯、不聊天的理髮師、不愛講話的Uber司機;E人喜歡的東西:I人!」……在網上討論區及社交平台,這種關於「I人」、「E人」性格差別的分享頗為常見。「I」及「E」這兩個名詞源於MBTI十六型人格測試的性格劃分指標,分別意為Introversion(內向型)及Extraversion(外向型)性格。

兩種性格的差異,在網上可被當作有趣玩笑;不過在學校裏,這種差異卻可能造就迴異的命運。在香港,由幼兒園入學試到大學評核方式,都看重擅長交際、善於表達的外向性格特質。內向的小孩,不但在激烈的入學競爭之中失去優勢;也可能因無法適應學校著重表達、演講或討論的評核方式,導致不被看見。I人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生存和成長?

中學扮演E人 外向者更受歡迎重視

Wing今年二十二歲,是一名大學生。她在訪問一開頭便說:「我是一個I人,但其實以前都是一個E人。」

她形容自己中學時「都算yo」(擅於社交),很多話講,也會主動認識新朋友。但眼前這個女孩說話聲音不大,開口前總要思索一會兒,很難想像她滔滔不絕的樣子。

「以前覺得要做一個E人,才會受歡迎一些。」Wing說,在學校,E人總會獲得更多關注,同學們會覺得外向的人很有趣,老師也會更加看重外向者,交予他們很多職務。

於是,她也不自覺地「扮演E人」,但漸漸感到力不從心。每次主動跟朋友聊天,她彷彿在逼自己開口,聊完也忍不住回想有沒有「講錯話」,相當消耗心神。她曾獲老師推薦參加多校聯辦的「青年領袖訓練計劃」,跟三十多名同學訓練表達、領導才能,不過中途便退出。「我不是對那些活動沒有興趣,也不是不喜歡那些同學。但當很多人在我身邊,我會有點不安,覺得能量被chur盡了。」Wing說。

如今在台灣讀大學的Wing,與中學時判若兩人,她現在更享受獨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今在台灣讀大學的Wing,與中學時判若兩人,她現在更享受獨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歸本性 享受獨處

即將中學畢業時,Wing意識到自己並不是那麼想做一個外向的人,她之後到了台灣讀大學,在陌生的環境裏重新開始。

她現在跟中學時判若兩人。她遇到團體活動就頭痛,若參加者大多是陌生人,她只會安靜地站在一角。熟悉Wing的朋友們都知道,跟她出門逛街,很快就要回家,因為她在街上一、兩個小時,就已經累得說不出話來。「有些台灣朋友會說我,有點孤獨病。但我挺享受自己有寧靜的空間,我喜歡畫畫和寫東西,獨處時特別有靈感。」Wing說。

Wing比以前更加接受自己的內向,不再執著於扮演E人的角色,但內向性格有時也令她頗為尷尬。大學有很多小組作業,每次跟同學開會討論,兩小時便會耗盡能量,需要獨處。「我之前也有想過,是否一定要有group project?真的要。因為當我畢業出來工作,也要跟同事相處、合作。雖然是I 人,但都要鍛鍊這些技巧。」Wing說

如世界只剩E人 應該會很恐怖

她在大學修讀紀錄片專業,拍片時需要跟其他組員合作,也要主動跟受訪者聊天。雖然內心仍然煎熬,但她在拍片時也會盡量多說話。回到家中,她也會特意搜尋那些擅長表達的YouTuber,學習他們的說話技巧。

「我現在其實都可以對人講很多話,只不過很快就用完能量。」Wing說。她經常在網上看見,I 人被貼上「孤獨L」、「自我邊緣」、「讀書L」、「kam L」等標籤,但她認為I人並非缺乏表達和社交能力,只是需要更多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我之前會覺得不公平。為甚麼有些人天生那麼擅長跟別人聊天?為甚麼他們不緊張?他們好像贏晒,所有老師、同學都最喜歡他們。但後來我覺得,如果世界上全部都是E人,應該會很恐怖,很吵。這個世界也很需要I人。」阿Wing笑說。

內向孩子 隱藏的弱勢社羣

外向的學生往往給人印象「好叻」、「好受歡迎」,而內向的學生卻常常給人留下「不夠好」、「不夠積極」等負面印象,這不止是主觀感覺,香港學校的「遊戲規則」亦能窺見這種性格偏好,甚至早在學前教育已顯露端倪。

資深幼稚園教師雅言(化名)教學二十多年,她近年發現一個反常趨勢:「以前兩歲的小朋友上學是會哭的,現在哭的人很少。因為他們參加很多遊戲小組(Playgroup),從小已經被訓練到不可以有正常反應。」

市面上的Playgroup課程形式通常是在導師帶領下進行遊戲互動,提供針對語言、唱歌跳舞、體育、面試技巧等不同範疇的訓練,年紀小至六個月便可參加。

有機構於二○一六年進行調查,發現有四成報讀Playgroup的家長是為孩子準備幼稚園面試,約三成為讓孩子提前適應幼稚園上課模式。

由於三歲前的小孩通常不會寫字,面試成為學前教育升學考核的關鍵環節,而過程中涉及大量口頭對答。「在陌生人面前說話,對外向的孩子來說可能輕而易舉,對內向的孩子卻是一場噩夢。」雅言說。

外向的學生往往給人印象「好叻」、「好受歡迎」,而內向的學生卻常常給人留下「不夠好」、「不夠積極」等負面印象。
外向的學生往往給人印象「好叻」、「好受歡迎」,而內向的學生卻常常給人留下「不夠好」、「不夠積極」等負面印象。

據雅言觀察,面試過程中,主流教育機構大多要求孩子主動表現、積極開朗、反應敏捷等等,無形中用同一標準評估不同性格傾向的孩子。曾任幼稚園校長、現於耀中幼教學院培育幼稚園老師的李樂華曾向媒體分享面試秘訣。她表示不少學校期望見到小朋友獨立及積極主動的行為,如果小朋友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或玩遊戲時願意做第一個參與者,這些行為更能為面試表現加分。

除了面試,根據雅言的前線教學經驗,幼稚園課程經常有全班討論、遊戲環節,身為教師的她也經常向學生提問,看他們是否聽得明白。「內向的小朋友不是很敢舉手的,當他真的舉手,也需要時間慢慢回答。我最多問多一次,如果他答不到,我就問第二個。很殘酷。」雅言無奈地說,「我也想讓他慢慢回答,但不好意思,全班十六個學生,討論時間只有二十分鐘,作為老師,我都有任務要完成。」

無論是面試系統,還是教學過程,雅言認為:「主流教育正在假設所有孩子都是外向的性格,內向的孩子成為隱藏的弱勢社羣。」

雅言認為,雖然內向的孩子需要更多時間醞釀表達,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點,譬如專注力會強一些,能長時間安靜專心地做一件事,他們也善於聆聽、獨立思考。「我有時會替他們很不值,他們太輸蝕了,沒有很多表達的機會和空間,變相可能有很多天分、才能,都無法發揮。」雅言說。

資深幼稚園教師雅言認為,內向的孩子善於聆聽,擅長獨立思考。
資深幼稚園教師雅言認為,內向的孩子善於聆聽,擅長獨立思考。

易受排擠 被誤解不投入

除了幼稚園,香港心理學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及副院士、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公共關係委員鄭光言認為,香港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都偏好外向型性格的人。

他分析,首先在課堂參與方面,老師期望學生積極發言和提問,認為學生舉手回答愈多,就愈能代表他投入學習,愈是一個「好學生」。另外,教育局自二○○一年開始在小學與中學階段推行專題研習,專題研習普遍已成為學生必然經歷的學習過程。他認為學校自小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團體合作和公開演講,但I人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往往沒有選擇,即使感覺吃力也要出聲發言、參與小組討論。由於I人顧慮表達,他們在小組討論中容易錯失表達機會,在匯報(presentation)、口語考試(oral exam)等環節也會吃虧。

「換句話說,我們做教育的都期望學生主動發言、放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才令我們覺得他正在學習。彷彿不出聲,就是沒有在學習。I人學生因此很容易被人誤解為不積極、不投入學習。」鄭光言說。

鄭光言還留意到近年家長為子女報名參加社團、校隊等課外活動的目的不單純是培養興趣,彷佛變成了另類履歷,子女參加得多、交遊廣闊就是「好」。

「學校是一個小社區,無論如何都需要社交。其實性格測驗所指的外向(E)及內向(I)是指我們獲取能量的傾向。外向或者好動活潑的E人都會不善溝通;相反,I人也可以善於溝通。只不過社交活動會消耗I人很多能量,有時上課生活已經可能累到不能再參與聚會。這可能影響他們發展社交關係,容易受人排擠。」鄭光言說。

鄭光言認為,內向型學生比較沉靜,喜歡思考,很容易被人誤解為不積極、不投入學習。
教育心理學家鄭光言認為,內向型學生比較沉靜,喜歡思考,很容易被人誤解為不積極、不投入學習。

社會偏好外向特質 冀培育領袖、從商人才

不同階段的學校都偏好外向特質,與社會期望亦有關。「學校某程度上是社會的縮影,教育制度培育或者偏好哪種學生,未來社會就著重那些特質;相反亦然。」鄭光言說。

他指出,無論是亞洲還是歐美社會,學校都希望培育「領袖型」人才,希望學生未來能夠成為領導人或在各行各業擔當重任。而領導者經常公開演講,善於主動溝通和說服各方,通常具有一定外向特質。在領袖光環下,「無論是學校文化,還是社會普遍印象,都覺得外向型人格具有一種魅力。」

在香港,推崇外向性格也與社會主流經濟型態有關。雅言感慨,香港商業發達,社會充滿激烈競爭,如果學生表達能力不強,進入職場恐怕難以脫穎而出,所以教師也會期望學生開口表達,鍛鍊口才和社交能力。鄭光言也認為,以往社會也傾向將商界人才的性格特質與成功掛鉤。「從商者一定是外向型,因為他們要傾生意,與人打交道,推銷生意想法時要能言善辯。」鄭光言說。

不同階段的學校都偏好外向特質,與社會期望亦有關。
不同階段的學校都偏好外向特質,與社會期望亦有關。

呼籲教學、評估方法多元

香港的學校、社會或許偏好外向性格,但在教育心理學裏,外向和內向沒有優劣之分。

「無論是學校還是職場,一個團隊總不能全部人都外向,需要不同性格的人互相配合,各自才能發揮所長。」鄭光言說。因此,他認為學校的活動設計和評核方法需要變得更加包容,兼顧不同性格特質的學生。

他建議,教育評估方法不應只看重學生的口頭表現,可鼓勵學生以文字、圖象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

鄭光言認為,學習不是只有討論和匯報,學生也需要時間閱讀、思考來消化所學。他提議,學校可製造更多讓學生反思的活動,也有助於內向的學生發揮所長。「以往學校側重培養學生的表達、溝通、社交和領導能力,但學生成長也需要其他能力,譬如深度思考、創造力、同理心等,這些是I人比E人比較優勝的地方。我們需要審視整個教育制度,有沒有空間讓我們重視這些特質。」鄭光言說。

教育心理學家鄭光言認為,香港校園的課程設計、考核規則,均能體現對外向性格的偏好。
教育心理學家鄭光言認為,香港校園的課程設計、考核規則,均能體現對外向性格的偏好。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I人之境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