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暴動年代 繼承敢言精神 聲音起義創時事喜劇先河 《十八樓》塑造「出氣」平台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天變地變 聲音不變 ⋯⋯ 十八樓C座 與香港人同聲五十五年

後暴動年代 繼承敢言精神 聲音起義創時事喜劇先河 《十八樓》塑造「出氣」平台

30.10.2023
受訪者提供圖片
廣播劇在六、七十年代盛極一時,九十年代開始,電台轉型製作資訊節目為主,錄製廣播劇的場面買少見少。

隨着七、八十年代電視業發展蓬勃,廣播劇收聽率開始走下坡,電台因應聽眾和社會需要,改為大量製作”phone-in” 節目;自千禧年左右,《十八樓C座》成為本港各電台頻道裏,唯一仍恆常播放的話劇類節目。這棵獨苗,卻一直屹立不搖,現時更成為全球最長壽華語廣播劇。

五、六十年代,廣播電台站在本地娛樂事業之領導地位,話劇成為最受聽眾追捧的內容,四九年開台的收費電台麗的呼聲及五九年啓播的商業電台,相繼製作及廣播大量話劇類節目。除了最傳統,由着名播音人李我單人講述的「天空小說」、其夫人蕭湘一人聲演多角的「倫理小說」之外,亦陸續出現由不同藝員合演,改篇自歐西文藝作品、警匪探案、甚至古裝武俠故事的戲劇化小說,題材多元,成為萬千工廠女工、家庭主婦的精神食糧。

縱然歲月如梭,屬於廣播劇的年代早已消逝,但追本溯源,我們還是能從《十八樓C座》中隱約嚐到昔日廣播劇盛世的餘韻。

相中不少播音藝人都曾先後參演《十八樓C座》;包括飾演第一代主角「劉伯奇」與「周影塵」的楊廣培(右一)和尹芳玲(左六),「周記茶餐廳」年代的「周老闆」金剛(左一)、「鬍鬚仔」陳森(左二)、「周老闆」女兒「阿英」吳惠齡(左四)、「祥嫂」朱雪梅(右五)、「師奶」馬淑逑(右四)、「無牙三姑」陳慕賢(右三)和「阿水」葉佳(右二)。
相中不少播音藝人都曾先後參演《十八樓C座》;包括飾演第一代主角「劉伯奇」與「周影塵」的楊廣培(右一)和尹芳玲(左六),「周記茶餐廳」年代的「周老闆」金剛(左一)、「鬍鬚仔」陳森(左二)、「周老闆」女兒「阿英」吳惠齡(左四)、「祥嫂」朱雪梅(右五)、「師奶」馬淑逑(右四)、「無牙三姑」陳慕賢(右三)和「阿水」葉佳(右二)。
一張難得的合照,攝於商業電台荔枝角舊址的播音室,相中雲集六十年代香港電台、麗的呼聲和商業電台的台前幕後精英。
一張難得的合照,攝於商業電台荔枝角舊址的播音室,相中雲集六十年代香港電台、麗的呼聲和商業電台的台前幕後精英。

林彬《欲罷不能》之後……

一九六八年面世的《十八樓C座》是劃時代之舉,針砭時弊的處境喜劇正式誕生。學者黃培烽研究本地廣播劇歷史多年,曾於《十八樓C座》四十周年之際編寫書籍《為民喉舌卌年》;據書中所述,於一九六七年九月啟播的《冷眼旁觀》可視為《十八樓C座》的前身及以時事為主的廣播劇雛形。

在《冷》劇播出前,香港剛經歷完六七暴動。當時,聲演《大丈夫日記》的當紅播音藝人林彬身兼新聞節目《時事評論》主持,以強烈措辭譴責左派的行動;社會局勢劇變之際,原本描述夫婦生活的《大丈夫日記》亦筆鋒一轉,痛斥暴徒惡行,後來更引伸出諷刺劇《欲罷不能》。

同年八月,林彬與其堂弟林光海在上班途中遭暴徒放火燒死,震撼全港。面對死亡威脅,《時》、《欲》等針對左派的節目仍在商台仝人的努力下堅持播出。暴亂平息後,社會逐步恢復秩序,《欲》劇亦由氣氛較為平靜的《冷眼旁觀》接棒,翌年由《十八樓C座》正式取代,延續前人的敢言精神。

六十年代報章上的播音節目表
六十年代報章上的播音節目表

資深編劇為《十八樓C座》定調:「各打五十大板」

《十八樓C座》啟播之初,適逢港府平亂後大力改善民生的時代;在經濟起飛之同時,社會亦面對種種挑戰,例如住屋、貪腐、難民湧港等問題的叢生。以每日最新時事為題材、緊貼時局的《十八樓C座》正是誕生於那個世道。

據一九六八年七月三日刊於《工商日報》的播音節目表所示,《十八樓C座》當時被安排在晚上七時新聞後的黃金時段播出。
據一九六八年七月三日刊於《工商日報》的播音節目表所示,《十八樓C座》當時被安排在晚上七時新聞後的黃金時段播出。

據《為民喉舌卌年》中提及,元祖年代的《十八樓C座》劇情結合家庭倫理與社會民生,圍繞由楊廣培及鄭康桂(後由尹芳玲接替演出)飾演的夫婦劉伯奇及周影塵,遷至當時新發展的觀塘區某大廈的十八樓C座,作為「開荒牛」所面對的生活難題,由夫婦二人的日常瑣事側寫社會百態,以嬉笑怒罵的喜劇形式諷刺時局。及後因應尹芳玲轉職佳視,劇情便交代由馮展萍飾演的丁三一租下十八樓C座作「噴火筒雜誌社」的辦公室;最後轉為由金剛飾演的「周老闆」周新都擔大旗,以他在茶餐廳裏跟茶客打牙骹為故事主軸。

劇集開播逾半世紀,除了演員,幕後的編劇和監製亦多番交替。早期的《十八樓C座》由曾為《欲罷不能》編劇的胡沙監製,並由著名劇作家程雪門(楊立門之父楊普禧)及擅寫辛辣對白、筆名唐寧的鄧高叔編劇。唐寧一直為《十八樓C座》編劇至千禧年代中期,成為劇集的靈魂人物。

舊人離去,《十八樓C座》近年加入不少年輕編劇,譬如丘思陶,但以往的編寫方向依然沿用至今—以「各打五十大板」方針發展故事,正反評論須平衡言論觀點;另外,劇中人物亦需要肩負為市民反映心聲的任務,對白和內容更要追貼時代氣息和社會脈搏。因為在堅持之中隨時應變,這齣長壽劇在今時今日依然長青。

商業電台於一九七六年製作的年曆卡背頁,集齊當時播音藝人的肖像照。
商業電台於一九七六年製作的年曆卡背頁,集齊當時播音藝人的肖像照。

*鳴謝商業電台及梁麗芬女士提供資料及相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天變地變 聲音不變 ⋯⋯ 十八樓C座 與香港人同聲五十五年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