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為「教育」配一個成語,你會馬上聯想到哪一個?
答案可以有一千個,不過,教育工作者腦海中,立刻想到的可能是「困難重重」。
「教育」不過兩個字,可是,每字千鈞重,種種難題,上至資源分配,下至教學差異,外至社會氛圍,內至校本管理,或政策,或人事……
許多關頭,放棄比不放棄更能得到同情和理解;但有些學校或老師,仍然義無反顧地在把最好的教給學生。
他們沒有放棄——那個意思不是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學生聽教聽話品學兼優時不放棄;恰恰相反,不放棄就是在狂風暴雨、人心惶惶、學生個個反叛搗蛋無心向學時不放棄。以下兩個是關於教育和不放棄的故事,從中,亦可看到即使面前的道路崎嶇不平,香港教育界仍不乏有心人,他們用各種方式,陪伴學生,與他們一起同行。
校長一句話 包含慧眼和重視 學生眼睛發亮 脫胎換骨
不是人人都贏在起跑線,有些學生的路途較為崎嶇,缺乏家人的有力支援,學校和老師便是他們的希望。
其中例子,就是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的學生,他們大多來自貧困或新移民家庭,經常感到挫敗、缺乏自信,學業成績落後於形勢;學校有段時間可能給予外界「積弱多年」的印象,致使收生不足,一度看不清前路。
五年前,李建文接棒該校校長一職,一天,他留意到一位新生的畫作很具感染力,於是趁着小息時,專程走到操場去找那位學生,「我可不可以有這個榮幸,請你幫我畫一幅畫,然後把畫放在名片上。」那位學生一向寡言,聽罷只點一下頭,就跑回課室去。
一個多月後,李校長在操場上再遇見那位學生,對方給他遞上一幅肖像畫,畫中人正是李校長。「謝謝你,我會將它印在名片上。」學生有點不知所措,轉身的那一刻,眼裏卻發着亮光;從此,每天都帶着微笑上學。
如是者,不少老師爭相仿效,除了學生畫作,有的更將學生拍攝的短片連結印在名片上,務求令收到名片的人,都能記住該校學生的才華。不止於此,校園設置不少貼心的學習配套,包括iLab、Eco Lab、咖啡室、陶藝室、健身室、蝴蝶園等,以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亦能實踐價值教育,例如,該校學生就曾透過在健身室踩單車來累積里數,為血友病病人籌款;亦曾在實驗室裏發明為長者而設的智能認藥機,在學習當中,培養關愛和利他精神。
李校長曾當過外展社工,那時他經常在球場、波樓和機舖「執仔」,得出一個頗叫人驚訝的結論:「每一個邊青都很喜歡讀書。」他認為,許多邊青提早離校,只是賭氣,「我憎那個miss,她成日針對我」、「因為我間學校唔鍾意我。」所以,他一直有教無類,變相也是讓那些終日蒲球場、波樓或機舖的「邊青」,可以在一間他們喜歡的學校裏學習和成長。
當你登山潛水十分艱辛之際 身邊老師也在流着汗水死頂
傳統教育偏重學術表現,不過,亦有老師相信,教懂學生成為一個能夠迎向挑戰、堅毅不屈的人,同樣重要。
「很多學生遇到困難就放棄,甚至不敢擁有自己的夢想。」時任樂善堂余近卿中學劉振鴻校長說。
以往,該校的教學一直被「考試導向」主導,調撥的資源亦只作課餘及興趣班模式,學生難以持續發展。劉校長於是構思,是否可針對年輕人成長的不足之處,從責任感、承擔、自律、創意和堅毅等不同範疇着手,摸索多元出路。
這種價值教育,實踐起來並不容易,該校老師首先要變回「學生」,參加陳廷驊基金會於2020年推出的「Future Education in Action」(FEiA)的教師培訓,透過同理心練習、跟學生訪談、以問卷收集學生想法等,從而深入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繼而針對性地設計合適的學習體驗,並從中觀察學生的反應與表現,逐步改善課程設計。
簡單來說,過程當中,老師需要從學生需要出發,設計為期三年學習體驗「迎曦學院」計劃,包括首3個月的「捱苦」訓練,讓學生參與各項體能訓練和義工服務,例如清潔海灘、到寵物領養中心為寵物清潔及清洗場地,學懂為別人付出。同一時間,老師「捱苦」也不甘落後,願意陪學生一起進行10公里街跑,一起考山藝一級二級牌,共同目標是在暑假時到台灣攀上3,952米的玉山主峯;此外,又有一批師生,需要練習在30秒內游水9米,甚至考潛水牌到菲律賓保和島及巴里卡薩島海底探索,他們事前更要為旅費到處奔波籌款,最後才能走出香港。
那麼,當學生經歷過追求夢想的艱辛與刻苦,他們會有甚麼改變?
有人學會了,不再遲到;有人學會了,跑十公里路都不喘氣;有人學會了,愈來愈喜歡學習;有人學會了,敢於發夢,聲言要到澳洲開一個牧場……
他們的老師,不視與學生同行為一份工作,而視之為使命,因為「學生見到我無放棄,他們也不會放棄」。老師得到的回報是,「和學生一起經歷,學生的成長片段裏,有老師的身影」。
雖然近幾年教學普遍遇到不少困難與挑戰,但我們仍不乏教育界的有心人,不斷探索教學的創新經驗。除了以上兩間學校的教職員,還有更多的教育有心人,願意分享各自寶貴經驗。有興趣知道更多的,可留意以下活動。
教育燃新「教育創變大召集!」共學活動
日期:2023年2月3至4日 (五及六)
時間:上午9點30分至下午5點15分
對象:教育工作者、家長、跨界有心人
地點:創新中心 (九龍塘達之路72號)
活動內容:
– 與30+學界及跨界(商界、基金會、社福界等)領袖對話,透過4大議題,探討社會及教育發展前瞻;
– 共12場交流,深入了解學界及跨界創新者不同範疇之創新經驗;
– 按感興趣主題分組Networking,連結跨界教育有心人及不同社會資源;
– 由教育燃新提供校本諮詢,探索創新實踐方向(僅設少量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