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禁涉性別歧視】林同學專訪談倡除髮禁因由 盼追求自由性別表達:我不是要求男女都一起留長髮或短髮,而是男女都有權選擇自己的髮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髮禁涉性別歧視】林同學專訪談倡除髮禁因由 盼追求自由性別表達:我不是要求男女都一起留長髮或短髮,而是男女都有權選擇自己的髮型

29.07.2022
由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fireshot-capture-011-%e6%88%91%e6%ad%a3%e5%bc%8f%e5%be%aa%e5%b9%b3%e6%a9%9f%e6%9c%83%e6%8a%95%e8%a8%b4%e5%ad%b8%e6%a0%a1%e9%81%95%e5%8f%8d%e6%80%a7%e5%88%a5%e6%ad%a7%e8%a6%96%e6%a2%9d%e4%be%8b-you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中五學生林澤駿於本月十九日在Instagram以影片及文字公佈自己上月向平機會投訴,質疑校規禁止男生留長髮違反《性別歧視條例》。林同學表示自己有性別焦慮,故希望能夠選擇符合自己性別認同的性別表達方式,但卻被校方在一個半月前要求剪去長及耳垂的頭髮,不然就會被禁參與學校活動或停學,林同學無奈就範,但決定向平機會投訴:「我不是要求男女都一起留長髮或短髮,而是男女都有權選擇自己的髮型。」

髮禁一事,揭示了一直存在於校規的問題。學校是社教化的重要場所,對青少年成長影響尤其深遠。校規體現了社會的規範與價值觀。然而,當校規基於學生生理性別,漠視了學生多元的性別認同,是否剝奪了學生的性別表達權?性別不友善的校規又會否是加劇社會性別定型的幫兇?有學者表示,當性別焦慮人士的性別表達權被剝奪,會增加其精神健康風險,嚴重者更有機會出現自殺傾向。

何為性別焦慮?

性別焦慮又稱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即一個人出世時的性別,與其性別認同不一致,並為其帶來精神困擾,影響日常生活。林同學的生理性別為男性,社交網站上顯示其gender pronoun為“she/her”,但亦不介意以「他」稱呼自己,因他認為此代詞並沒有男女之分。當問及其性別認同,林同學則表示自己仍在摸索階段,不欲說得太明確,「這回事很私隱,我會盡量叫人中性少少地形容我,因為我都唔係好確定自己真實的性別認同,唔想很多人去猜度或閒言,基本上我沒有特別去講。」

過去,他甚少和身邊的家人、老師、社工、朋友談及自己性別焦慮的狀況,現在忽爾成為社會的討論對象,讓這位平日喜愛彈結他、打機、做運動的十六歲少年不太習慣,但他仍竭力地解釋關於性別焦慮的種種。

林同學表示,自己從中四開始出現性別焦慮的狀態,自言自己「不是刻板的那種男仔,不會好陽剛。」故此,對於社會上加諸在男女的刻板印象大感困擾。林同學表示,性別表達對他而言極其重要,「十分(滿分)的話有十分,是最重要。」他以衣飾作例子,並以「好死」來形容市面上的男裝風格,「多數都是讓你睇落好陽剛、活潑」,不喜歡此等風格的他偏好中性打扮,穿男女都可以穿的衣服才最舒服自在。留長髮,是符合其性別認同的性別表達,然而,想擁有一頭及肩長髮的心願,卻被校規扼殺。

性別焦慮青年除了希望合符其性別認同的性別表達權獲得尊重,也有部分人希望尋求醫療協助。威爾斯親王醫院在二○一六年起增設「性別認同診所」,惟診所只接受十八歲或以上人士的轉介,未成年人士只能獲轉介到公立醫院各聯網既兒童及青少年科。未成年的林同學表示,目前暫未決定會否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手術或者生理治療未必太緊要」,「未有打算住,等成年再決定」,當刻最想接受精神科評估,以得到醫生簽發的「實際生活體驗」證明信,證明自己的性別認同與其生理性別不一致。他表示,如能獲得醫生證明,未來在學校和職場上「都容易受體諒啲」。關於將來,他未能設想太多,皆因他當下的醫療需求,也未能被滿足。因未成年之故,即使具性別焦慮傾向,若要看精神科,只能夠前往私家專科診所求診:「幾千元一次,很難負擔」,「好貴,所以要等十八歲再去看會比較好」,言談間盡是無奈。

縱使頓成話題焦點,他亦不見慌亂,「壓力一定有,但多嘢做就忘了壓力」,少年口中的「多嘢做」,是指專心準備未來和平機會和學校的溝通,也要為來年的DSE備戰。「大概是因為我很strong啩,我之前被迫剪髮後失落了一排,但失落過後,整個人很精神和專注,沒有太多情緒上的問題。」

林同學喜歡黑色,日常會穿T恤、恤衫等中性衣服。
林同學喜歡黑色,日常會穿T恤、恤衫等中性衣服。

性別焦慮青少年或出現自殺傾向

不是每一位性別焦慮的青少年都如林同學般勇敢,多年來專注研究性/性別多元學生的生活經歷的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郭勤博士(Diana)解釋,性別焦慮有機會造成嚴重精神困擾,甚至令人出現自殺傾向。「性別不一致會帶來困擾的情況,不是短時間,而是長期的,他們會焦慮、抑鬱、唔舒服,這些感受會影響日常生活。」她強調,性別不安之於青少年是尤其困擾,「因為有第二性徵出現,比如一個人出生的生理﹙性別﹚是女孩子,但性別認同是男孩子的話,到了青春期,乳房、第二性徵的出現會令他極度不舒服,精神困擾是最劇烈。」

由於未成年的性別焦慮學生無法獲得「性別認同診所」的醫療協助,亦難以與校方抗衡,獲得性別表達權,故Diana對他們頗為擔憂,呼籲社會正視他們的需要。她表示,曾有學生向她訴苦,表示校服令他們「很痛苦、生不如死」。「我一向都覺得是要非常重視,我遇過的青少年中,的確有學生自殺,要入兒童精神科,入院後才告訴醫生他有性別不安,他出世是女仔,其實他是想做男仔。他自殺進醫院,家人才認真去想。」她續指,「我經常和學校說,這是精神健康高危的一個羣體,我不是想病態化trans(跨性別)的學生,但的而且確,如果他們的需要不被重視,精神健康上是高危。即使他們不是想自殺,但也可能會想死,有些會抑鬱、焦慮。他們很多時候和我說:『我望住塊鏡,直頭唔想望,因為這個不是自己』,或穿着校裙走路,覺得雙腿不屬於自己,這是很嚴重的。」

Diana表示,性別不安的情況不只會在青少年身上發生,成年人,甚至是小孩子都可能面對性別不安,在她接觸過的孩子中,年紀最小的只有三歲。
Diana表示,性別不安的情況不只會在青少年身上發生,成年人,甚至是小孩子都可能面對性別不安,在她接觸過的孩子中,年紀最小的只有三歲。

校園性教育阻力重重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性別不友善校規建基於社會上根深蒂固的性別二元劃分。故此,男生髮禁一事,既暴露了大眾對多元性別的不了解,亦是一個讓大家反思性教育的契機。學校作為社教化場所,今天所提供性教育內容為何?涵蓋面有多廣?校園性教育以外,還有其他出路嗎?

政府曾在一九八六年出版首份《中學性教育指引》,在一九九七年修訂為《學校性教育指引》,供學校自行參考。然而,及至二○一八年,指引從教育局網站下架。林同學表示,學校的性教育並未涵蓋性別不安和性別認同等概念,「沒有深入去說心理層面的事,多數都是說生理層面,例如說男女生殖器。」

Diana進一步解釋,現時性教育是校本課程,非必修科,推行與否視乎辦學團體的宗教或意向。她不諱言,目前,校本性教育「好像沒做過」。「校本就是同辦學團體的宗教信仰有關,宗教對於學校如何推動性教育影響好大,因為校本要尊重辦學團體的理念,所以靠學校也是難」。她分享,曾經有性別不安的學生向她求助,希望能在校服及儀容上獲學校彈性處理,該學生已得家長支持,但卻因學校對此欠缺認識,以及辦學團體的宗教信仰,學生最終無法獲得性別表達權。「(該學生)出世的時候是女仔,性別認同是男仔,屋企人都接受,肯寫信,但校長不認識性別認同,將性別認同誤解為性傾向,覺得他是一位同性戀者。而學校有宗教信仰,同性戀在他們學校的宗教上是一種罪,不容許的。」Diana表示,林同學所就讀的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所在的九龍城區,區內學校的社工團隊所屬的機構約七成有宗教信仰,林同學的中學雖無宗教信仰,但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則為具基督教背景的機構。

林同學表示,自己在校園得到的支援不多。他曾就髮型一事與學校的社工傾訴,對方態度友善,未曾對他惡言相向,惟並未提供適切協助。「都是幫我拖時間,會提出solution:不如我車你去剪頭髮,我同你一齊剪,我找個相熟髮型師幫你剪」,林同學認為,對方也不是不願意去了解其狀況,「但他們覺得更重要的是幫學校搞掂我先,即是要我剪髮。」

儘管學校性教育停滯不前,但Diana近年觀察到性教育的其他可能。「這幾年,我覺得社區性教育反而多了,不同機構都有推行性教育project,如青躍、母親的抉擇都有申請funding推動年青人的性教育。」她形容,這些機構推行性教育的方式較「positive、liberal」。林同學對此亦表示同意,在經歷性別不安期間,他主要向午夜藍和跨青時刻求助,「他們對此的認識多過學校好多,給予我很多實質建議,比如我要如何求診,他們都很樂意回答,因為都是過來人。」

 

性別不友善校規變革

林同學目前雖未能到精神科求診,學校也暫未廢除髮禁,但他期望自己的舉動能引起大眾對校規的討論和思考:「一個人的髮型和樣貌,不應該被judge。」

除了髮禁以外,林同學亦留意到其他性別不友善的校規。校服正是一例,「女仔一定要露出小腿,你唔知她們是否喜歡,性別焦慮的女生可能都會有些concern,會想穿褲,這也是要考慮的。」此外,有些學校容許女生戴耳環,男生則不可以。他期望大家多了解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等議題,思考因應男女二元對立所訂立的校規是否合理,會否防礙學生性別表達,從而推動校規變革。

性別定型根深蒂固,變革之路道阻且長,但林同學仍看到希望,「最希望就是取消髮禁,我都有少少希望,因為我見到東華三院前主席王賢誌有回應我的帖文,話會聯絡東華三院相關人士,會開會討論,我想都是個好開始。」

自從發佈影片後,事件一石激起千重浪,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主席鄧飛、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紛表態,斷言髮禁不涉及性別歧視;另一邊廂,曾任東華三院主席的王賢誌則表示,已就此事向東華三院相關人士反映同學意見。性/別小眾團體午夜藍和跨青時刻則在本月廿七日發起聯合聲明,呼籲全港學校摒棄所有基於性別定型的校規,廢除髮禁,容許學生享有自由選擇校服的權利,加強教職員及學校社工對性別多元的認識;並敦促教育局及平機會制定相關指引,推動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份歧視。

性/別小眾團體午夜藍和跨青時刻在本月廿七日於網上發起聯合聲明(網上圖片)
性/別小眾團體午夜藍和跨青時刻在本月廿七日於網上發起聯合聲明(網上圖片)

林同學重申:「只有提供男女生(選擇髮型)自由才有助舒緩社會性別定型的風氣。」校規過時亦是其憂慮:「讓人們詬病的髮禁校規幾十年來仍未打破。教育局是否能考慮更新詳細校規指引以配合時代的發展?」影片出街後迴響不斷,得到不少支持,他有點靦腆地笑說,「很多謝,希望他們可以想更多,因為要改變不是只單靠我一個,社會是一個齒輪,每一塊齒輪都很重要,就算是任何年齡或階層都好,要每一個人都動,才可推動機器運作。」

林同學喜歡以結他彈奏廣東歌,閒時掃chord已是快樂泉源。他尤其欣賞Serrini,「她很真誠,從她的創作和為人能看出來。」願真誠的人都能無懼做自己,願未來當如Serrini的《Let Us Go Then You and I》所言——開發你新的秩序。

由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