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政府統計處二◯二三年「私人房屋的自置居所住戶的比例」推算,現時約有18.6%港人租住私樓。平常人想到要搬屋「頭都大」,鄭女士竟自若說出「每次搬家都很開心」。她在認識丈夫並拍拖後,開展了她的搬屋人生。「搬屋密度突然快速增長。每年搬一次。」事緣她的丈夫是個搬屋狂熱分子,習慣約滿就想搬,試過只搬到同區甚或是同屋苑中格局相近的單位。這對二十年來都跟母親同住的鄭女士來說無疑是衝擊,她不大享受這樣沒緣由地搬家,又要負責收拾二人的行李,「覺得很例行工作,沒有任何原因,老公要搬就跟着他搬。搬得很急,要一個星期內搬。」
不停租屋是個選擇
女兒出世令她改變看法。為方便女兒上學,他們由一直居住的港島區搬到新界村屋,「過來(新界)後回不去港島,原來新界這麼棒,港島區很擠迫、人煙稠密。這邊我開始很習慣,很舒服。」她最喜歡村屋鄰里關係融洽,平日居民互相問好,地方大得可以一起燒烤、玩水。
她總算感受到搬家的樂趣,因每次搬都有個原因,像由地下複式單位搬到連天台單位,「愈來愈大,就會期待,想着在大一點的空間可以做甚麼。可以做瑜伽,給小朋友玩水,踩一下平衡板。好像要展開新生活,將過去不好的事全部抹走,期待新開始。」就算未要搬屋,她和家人會定期跟地產經紀看樓盤,視此為親子活動,因兩個女兒堅持要跟去。訪問時,九歲的大女在旁嚷說是覺得真的好看。但成家後沒法像拍拖時搬得利落,至今搬過四次,「搬屋前後要用兩個月時間,一年才十二個月,我只剩十個月,就覺得太浪費。」
多年來不停搬屋又不置業,她聽過親友甚至母親的質疑,但她和丈夫均認為香港樓價貴得不合理,「買樓即是將幾百萬甚至過千萬的債放在自己身上」。還沒算上數十年還貸所多付的利息。她寧可將供樓的資源投放在眼前生活,「令生活更優質」,讓女兒讀上好學校、吃有機菜,「我覺得是一個選擇……用在自己生活上,我覺得更加舒服,這是大家的價值觀或取捨不同,很多人說我很笨。」此外,他倆篤信風水,認為每間屋運勢都有年限,所以他們會搬到與自己命格相合的房子,「吸收那間屋的好處」。今年她和女兒接連生病,於是找風水師傅物色另一村屋單位,但預計只住約兩年便會再搬。
承租移民朋友的單位
她說住村屋有點似住在外國,每次搬進新地方,她會去請鄰居吃蛋糕、介紹自己,很快便會熟絡,常互相作客,然而搬走後難免會與原來的鄰居疏遠,這點反而最教她不捨。她在這條村住了六年之久,現單位的前住戶是她的好友,二人是中學同學,她們的女兒又是幼稚園同學,緣分匪淺。朋友移民德國前提議她承租,於是她一家搬到嚮往已久的連天台單位。
屋內有很多朋友留下、同時交織兩家人相處回憶的物件,如今都要放低。她有盒十多年未拆盒的Hello Kitty拼圖,有次拿來朋友家,朋友便和女兒一起完成,現放於窗邊。客廳的沙發曾是兩家人待得最多的地方,兩個女兒最喜歡在上面亂跳,或是當沙發是大型積木,一件件拆開再拼成「城堡」,躲在裏面。天台的幼兒三輪車本來也是朋友的,兩個女兒每次來都爭相玩,結果就留給她們。
斷捨離老手
鄭女士分享讓搬屋變得輕鬆的貼士,是要定期斷捨離,「一有空就扔東西,一直扔,務求我搬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很多整理。」現在她只要兩個紙箱,就足夠放下衣物以外的個人物品。她在生小朋友前,整屋都放滿Hello Kitty商品,每次去日本旅行都買一大堆,「現在是兩個世界,叫我再買Hello Kitty,完全不會買。」她自言「扔得很狠」,工作贏過的獎項、以前寫的日記、學校紀念冊統統丟棄。小時候拍過許多照片,只要對相中人無甚印象或感情的都可丟走。就似William Morris說的:「家中不要有你不知道有何用途或者你不認為美麗的東西。」
她常在網上易物平台出帖,每約兩星期送出多餘的玩具、衣物和書,同時因為經常搬屋,也會在這些平台物色二手家具,像現在家中的鞋櫃和飯桌等均是在入伙後按家居環境逐樣添置,看着女兒在飯桌留下斑駁的顏料漬,她沒好氣說這正是她不敢買新家具的原因。
搞不定女兒
搬屋令鄭女士減少對物品的依賴,但這好習慣未有感染女兒。尤其是兩女開始認得屬於自己的物件後,便每樣都說要留,譬如會像她小時候一樣,將好看的糖紙一張張疊好收藏。雖然單位愈搬愈大,惟多出的空間都給女兒佔據,搬家時雜亂得無從入手。客廳吊燈下掛滿親子班做的天使飾物,鋼琴面擺滿女兒的勞作功課。這天鄭女士嘗試從紙箱中篩選玩具,大女不悅地說有人偷她東西。鄭女士最初給兩女各分配兩個紙箱,但其中一人會央求說需要多一個,另一女兒便投訴不公平,自己也要一個,結果沒完沒了,每人有四個箱仍不夠放。
搬屋先學分類
這次邀請多次協助客人搬屋的收納師Kaye上門, 以鄭女士的客廳書桌做示範,講解搬屋前的整理步驟,過程有點像一堂育兒課。Kaye除提供一般整理服務,也會協助搬屋客人清理物品,務求減少紙箱數目,到新屋時更快「上架」。通常,她會先跟屋主了解舊居物品情況,如使用頻率及數量,再按新居的環境布局、家具評估收納空間,建議物品的去留。
她先教鄭女士做分類,「因很多人都沒做這件事,所以搬屋前都這樣煩惱。如果本身有做分類,搬屋便不難,可以直接入箱,省了很多時間。」書桌按理屬大人空間,但Kaye發現上面齊集一家四口的物件,像是女兒的游泳用品、勞作文具、四個人的手錶帶,支票簿、文件、針線和按摩器等。
要引導小朋友取捨,Kaye說不應用「丟掉」等字眼,而是給他們情境題:「如果走火警的話,你最想帶走哪個玩具?」或者設下規矩,例如物品在三個月或半年內沒碰過就可清走。決定玩具去留有三個標準,包括是否適合子女的年紀、是否符合子女的喜好及是否數量適當。第三點通常最難,Kaye說可定下空間限制,像是六個抽屜或十個公仔,「永遠只可以放十個,就要選擇你最喜歡的。」
鄭女士女兒喜歡在客廳放滿勞作作品,Kaye比喻展覽都要定期替換展品,在一段時間後便應去舊換新,拍照記錄舊作就足夠。「透過這些方式去淘汰篩選,小朋友要開始知道,不是所有東西都可擁有。」同時向他們灌輸惜物觀念,讓他們明白冷待物品亦是浪費,不如將物品捐贈,贏回居所空間,也讓小朋友學會分享。
鄭女士習慣先捨棄擺設和掛飾,因較佔空間又難打理。Kaye說這篩選方法未必人人合用,因每人優次不一,強調分類和擺位邏輯更重要,「斷捨離幫不到很多的,只是扔物品但沒概念都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