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中環街市上一代檔戶顧客 重塑昔日回憶 朱雋穎:舊街市體現獨立自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尋訪中環街市上一代檔戶顧客 重塑昔日回憶 朱雋穎:舊街市體現獨立自由

攝影家何潘在往日的中環街市,拍下不少經典迷人照片。

建於一九三九年的中環街市,二○○三年關閉後,經多年存拆爭議加上修復活化﹐月前終於試業,由市區重建局及華懋集團共同營運。歷史悠久的中環街市,其包浩斯建築設計特色固然值得保育,但作為昔日中西區的重要社區場所,中環街市盛載着的種種集體回憶和人情故事,也有傳承記錄的需要。

人文圖書館「打書釘」近日出版著作《我們的中環街市》,訪問了以前中環街市的檔主顧客、建築學者、保育關注組、營運商等,訴說街市從過去到當下的記憶與演變,負責書籍採訪撰文的朱雋穎(Hedy)希望,中環街市的故事,能夠啟發後來者對城市規模設計的想像,「中環現在地價這麼貴,但曾有地方公平開放地讓小市民小商戶做生意,養活自己,那是獨立和自由的體現。」

打書釘《我們的中環街市》採訪撰文者朱雋穎(Hedy)
打書釘《我們的中環街市》採訪撰文者朱雋穎(Hedy)

重構昔日中環街市記憶

打書釘今年五月得華懋集團資助,就中環街市之重開製作《我們的中環街市》一書及同名紀錄片,收集舊街市檔主街坊的故事。Hedy着手展開計劃時,中環街市已停運近二十年,想與街市關係密切的人並不輕易,「很多人都死了、移民、退休,或離開了那個環境太久以致記憶模糊,說不清楚,這令我採訪時遇到有些困難。」但堅持以人情故事為主軸,是想讓讀者觀眾窺探舊日街市的生活模式,甚或幫助建築師未來的城市設計規劃。

《我們的中環街市》追溯舊記憶的部分,最終收錄了七位前檔主、四位顧客及一位前市政總署職員的故事,他們的憶述能夠拼湊成生活色彩豐富的中環街市印象——充滿人情味、乾淨實用,而且明亮通爽,時有陣陣清勁海風,一度喧囂熱鬧,關門前則寂廖冷清。「它是港島最重要的批發市場,」從未去過上一代中環街市的Hedy,在採訪過後知道, 「 它的貨品是最靚的,供應給高檔酒樓餐廳,這是很多受訪者很自豪的,昔日顧客都說,買靚嘢就會去中環街市買。」

《我們的中環街市》,另有同名紀錄片,由陳浩倫執導。
《我們的中環街市》,另有同名紀錄片,由陳浩倫執導。
Hedy採訪了不少前檔主及顧客,有受訪者雖然年老,但談起昔日街市往事也滔滔不絕。
Hedy採訪了不少前檔主及顧客,有受訪者雖然年老,但談起昔日街市往事也滔滔不絕。
書內道出不少有趣街市生活,如受訪者Romaine Bamford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隨母親到中環街市買魚,就總見檔主穿舒爽木屐防腳氣。
書內道出不少有趣街市生活,如受訪者Romaine Bamford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隨母親到中環街市買魚,就總見檔主穿舒爽木屐防腳氣。

書中兩位受訪者、合和雞鴨檔主王偉樑(Ivan)和永成號豬肉檔檔主黎漢源(Jackie),舊舖位在中環街市,後來搬到鄰近的上環街市。在街市長大的兩人,早前出席分享會,也講起種種趣事。Jackie笑說,以前在街市最愛見到「媽姐」,因為請得「媽姐」的都是大富人家,每逢媽姐叫他幫手拿餸菜到泊在街外的私家車,他都隨傳隨到,「因為拿出去有獎賞,小孩子飲汽水大過天,通常他們會給我兩元,那時一支汽水三至五亳子,夠一星期一日一支。」

Ivan小時候也在街市喝過無數免費汽水,更學識與人相處之道。當時十多間雞檔要共用一間「劏雞房」,但檔戶之間都會互相溝通協調,從不爭執,這是在其他街市難見的。提起劏雞房,Ivan也Hedy分享過:沒有劏雞房,攝影大師何藩也拍不出中環街市水磨石樓梯那批經典照片。Hedy複述,樓梯當年鄰近劏雞房,而劏雞要用到七十度熱水,「雞檔在劏雞房造成的水蒸氣,讓樓梯煙霧瀰漫,於是才拍到美麗的光影效果。」

攝影家何潘在往日的中環街市,拍下不少經典迷人照片。
攝影家何藩在往日的中環街市,拍下不少經典迷人照片。(圖片:蘇富比)

望可傳承公共平等精神

闊別多年,來到翻新後的中環街市,Ivan非常高興,「人和空間的互動比我想像中好。」他讚賞以前只放檔戶單車的天井,現在變成一個融和室內戶外的公共空間,而且現在街市人聲鼎沸,讓他想起小時候街市的熱鬧氣氛,「我離開中環街市時,沒有人的,就算踢波都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2

除了Ivan,其他舊中環街市的使用者普遍如何看活化再用這回事?Hedy坦言,那一輩人對於發展總言「無得唔捨得」、「係咁㗎啦」,多數人「沒有太多想像,沒有要求,因此亦不會批評。」至於「中環街市關注組」的成員,則主張保育中環街市的精美設計工藝,並保留其核心價值:開放給所有人,容許小商戶生存,讓人們有更多選擇。

現在中環街市重開試業,三層合共有百多個零售及食肆舖位,有十三個舖位屬混凝土建造的原有檔口,目前租戶不乏文青小店和創新小中企。坊間對新中環街市反應不一,有人認為街市面目全非,商業味太濃,也有聲音指活化後中環街市新舊兼容。Hedy認為,所有批評聲音都值得表達及被聽見,有批評才有改善,「市場會決定它(中環街市)能否留低,而且事情會自然調整,人們來到和使用這個地方,認為有什麼值得保留,它就會調整到適合的樣子。」

聽過那麼多受訪者的回憶和想法,Hedy也會希望,新中環街市能夠像上一代中環街市般,繼續孕育豐富的人情關係,並傳承其重要精神。「這個地方首先要是公共和平等的,歡迎所有人來散步、休息、購買、聊天、飲食、觀察,什麼試做自己的生意。」她說,「如果中環街市做得成功,應變成這樣的一個地方。」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