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力移動 並非科幻情節 馬斯克晶片讓癱者憑「思想」操控電腦 人腦結合機器 《攻殼機動隊》真人版?
你尚未有任何收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念力移動 並非科幻情節 馬斯克晶片讓癱者憑「思想」操控電腦 人腦結合機器 《攻殼機動隊》真人版?

27.03.2025
法新社、網上圖片
1

科幻電影或小說中經常描繪這樣的場景:某個人頭上連接著密密麻麻的電線,僅靠意念便能操控機器,甚至讓電腦直接執行他的思想指令。然而,現代科技早已不再需要將人腦變成「蜘蛛網」般的模樣,如今只需植入一枚小小的晶片,就能讓癱瘓患者重新控制電腦,甚至恢復部分生活能力。

「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簡稱BCI),意即將人腦或動物腦部與外部裝置接通,電腦透過裝置接收來自腦部的命令,從而操作電腦。(示意圖)
「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簡稱BCI),意即將人腦或動物腦部與外部裝置接通,電腦透過裝置接收來自腦部的命令,從而操作電腦。(示意圖)

癱者植入晶片  可打電玩擊敗對手

BBC近日報道,一名三十歲男子Noland Arbaugh在癱瘓八年後,成功在大腦中植入一枚能將思想轉化為電腦指令的晶片。這類裝置並非首次出現,腦機接口初創公司Synchron,早前曾推出Stentrode裝置幫助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但為Noland Arbaugh進行植入手術的公司是美國神經科技與腦機接口企業Neuralink,由馬斯克 (Elon Musk) 創立,因此引發社會更大的關注。

二〇一六年,Noland Arbaugh在一次潛水事故中癱瘓,從此失去肩膀以下的活動能力。去年一月,他成為Neuralink首次植入該晶片的案例,這種技術名為「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簡稱BCI),透過偵測人類思考時移動的微弱電信號,將其轉化為數位指令,便可操控電腦,例如移動螢幕上的浮標、打字、甚至能玩電動遊戲。

Noland Arbaugh說,那次意外後,他喪失一切自主能力,無法學習、工作,甚至連玩電動遊戲都成了奢望,日常生活完全依賴他人協助。他坦言,最初也沒有對該手術有甚麼期待,甚至覺得這一切「聽起來太像科幻小說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Noland Arbaugh(@noland_arbaugh)分享的貼文

然而,當他做完手術醒來後,腦中第一次產生「動手指」的意念時,螢幕上的浮標竟然真的移動了。看到這一幕,圍在他身邊的Neuralink員工都大為激動。Noland Arbaugh說,那一刻,他真正意識到,自己真的能靠意念來控制電腦了。

至今他已經植入晶片一年,Noland Arbaugh對晶片的使用能力愈來愈強,雖然晶片與大腦的連線曾出現問題,一度讓他失去對電腦的控制,但後來工程師透過修復軟體,「念力晶片」得以重新啟動,現在他甚至能下棋及玩電動遊戲。他形容,「這件事根本不可能,但真的發生了」。他強調,這個裝置的意義,遠遠超於馬斯克本人,亦不視之為「馬斯克的裝置」。

中國推出「念力」驅動的火車模型

以「念力」來控制機器的技術並非新鮮事,以往大多以非入侵式的方法為主。早在二〇一二年,日本科技公司NeuroSky曾推出一款貓耳髮箍,名為「Necomimi貓耳感應裝置」。該件產品曾經停產,在二〇二一年重新上市。

「Necomimi貓耳感應裝置」透過偵測腦電波來辨別佩戴者的情緒,貓耳朵會隨着佩戴者的心情而變化,當佩戴者集中精神時,裝置會發出「喵喵」的聲響;佩戴者感到放鬆時,則會發出「呼嚕嚕」的聲音。

 

二〇二一年,中國「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中,推出了「腦波火車」。原理與貓耳裝置類同,若要驅動「腦波火車」行駛,首先要佩戴上腦波儀,利用大腦的專注度及放鬆度,控制火車移動的速度。

 

在「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中展出的「腦波火車」。(網上圖片)
在「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中展出的「腦波火車」。(網上圖片)

今年二月,Meta亦公佈名為「Brain-to-Text」的AI模型研究,透過腦電圖 (EEG)或腦磁圖 (MEG)偵測大腦活動,幫助人類輸入文字。該項研究邀請參與者在鍵盤上大字,過程中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最終AI模型會以他們的腦電波訊號作為基礎,再預測參加者想要輸入的文字。

大腦被讀   自由之翼?獨裁之鎖?

有關大腦的科技愈趨成熟,伴隨而來的,則是背後的私隱問題。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Anil Seth接受《BBC》訪問時指,若透過晶片輸出大腦活動數據,不只讓別人知道了我們會做甚麼,更會令他人有機會窺探我們的想法、信念和感受。

「一旦大腦的內在世界能被外界閲讀,那個人就沒有任何私隱可言。」但Noland Arbaugh並不擔心私隱問題,甚至希望晶片能有更多功能,例如幫助他控制輪椅或機械人。

法新社、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