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立新,擁抱流行新聲音 — 文化評論人阿果回望近年本地流行文化的轉變:原來我哋仲有希望…甚至不需要理會以往的輝煌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回歸25周年 ─ 香港是我家,/。/?/!/⋯⋯

破舊立新,擁抱流行新聲音 — 文化評論人阿果回望近年本地流行文化的轉變:原來我哋仲有希望…甚至不需要理會以往的輝煌

07.07.2022
周耀恩、明報資料室、網上圖片
20181104me001

十年前,林峯憑一首《CHOK》奪得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金曲金獎」並獲得「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男歌星」殊榮。猶記當時人們對賽果嗤之以鼻,「樂壇已死」的論調甚囂塵上;其後,大眾對各大樂壇頒獎禮的討論度降至新低點。

但,情況在近年來個大逆轉。

由ViuTV舉辦的「Chill Club推介榜年度推介」頒獎禮一票難求,商台舉辦多年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禮」也重新成為焦點。是樂壇未死,抑或突然死過翻生?

「我從來都不同意『樂壇已死論』,唔死嘅原因係,你知道仲有一啲人喺度做有quality嘅音樂,即是大家現在見到好似係『新』嘅明星,但其實他們一直都在。」流行文化評論人阿果留意到近年流行文化工業、以至大眾的口味與需求通通轉變……湊巧在「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來到一半之際,流行文化正經歷一種破舊立新。流行文化如是,人們對生活的共同期望如是。

流行文化評論人阿果,從近年樂壇的「復甦」現象,有感人們正追求一種「破舊立新」的新格局。
流行文化評論人阿果,從近年樂壇的「復甦」現象,有感人們正追求一種「破舊立新」的新格局。

創作空間更自主 樂壇百花齊放

對比過去一段時期的沉寂,本地創作的歌影視開始重新受到關注。當人們都說本地流行文化開始「返翻嚟」,你能察覺流行文化工業在過去十年的改變嗎?阿果早前曾訪問唱作人岑寧兒,憶起岑曾提及她眼中的樂壇在十年前依然是由明星主導,藝人都作歌影視多棲發展,「但她說近十年狀況開始不同,歌手多了自主空間;一來是大公司給予創作空間,就像姜濤,佢嘅作品有好多佢嘅嘢喺度。」另一情況則是,很多歌手不再屬於大型唱片公司旗下,像林家謙、Serrini等擁有獨立品牌,能經營理想的音樂。

「其二是,大眾的口味、對於流行文化的需求也不同了。」阿果在二一年頭半年目睹廣東歌復興浪潮的出現,當中原因,是大眾當刻原來「有需求」,「MIRROR也好,林家謙、Serrini也好,他們不是二一年才以超新星姿態出道,而是已在樂壇一段時間,為什麼大家突然會發現有把聲音好好聽原來叫林家謙?」

MIRROR在一八年成軍出道,阿果依舊記得當時不少人嘲笑他們「扮韓團」,但來到二一年,大眾彷彿把他們當成一回事,甚至都進入浪潮之中,「很明顯是大家在那一刻很需要這些東西,是一種破舊立新,不只見於樂壇,可能是日常生活上其他部分,一些舊的制度舊的秩序,我們不太想要了,希望有一些新的東西出現,在流行文化便更加明顯。」

阿果舉例,創作男歌手Gareth. T湯令山在近年走紅,代表大眾對各種音樂類型的包容度提高,主流與非主流的界線漸見模糊。(網上圖片)
阿果舉例,創作男歌手Gareth. T湯令山在近年走紅,代表大眾對各種音樂類型的包容度提高,主流與非主流的界線漸見模糊。(網上圖片)
阿果說:「為什麼在二千年代沒有一個岑寧兒出現?因為唱片公司覺得冇錢賺,所以個個都要成為Twins,歌最緊要嘅唔係好聽,係要夠K。 」(網上圖片)
阿果說:「為什麼在二千年代沒有一個岑寧兒出現?因為唱片公司覺得冇錢賺,所以個個都要成為Twins,歌最緊要嘅唔係好聽,係要夠K。 」(網上圖片)

樂壇已死? 樂壇從未死

姜濤在去年獲得叱咤「我最喜愛男歌手」是當中一塊重要的拼圖。「我覺得整個浪潮起步點就是當刻;由九七年到二二年,前一段時間,流行文化是進入了一種『我們曾經好輝煌,但係開始走下坡』的大眾共識,不論樂壇、電視電影,也像走進了一個『爆破』的過程。」

坊間普遍認為回歸後樂壇已死。阿果也承認當時的確少了人關注廣東歌,當中不少人投進K Pop懷抱,令樂壇中人生計愈來愈困難,「但是否這樣就代表已死?我又不同意。通常這種說法後面也跟着一個phrase,例如以前點點點—以前四大天王邊係咁㗎,以前啲歌手賣碟係幾多張㗎,以前電視收視係四十幾點……一定會有一個參照點。當媒介不同了,不會再有一種大家一起看電視、捕住收音機的媒體關係時,我們很難展望繼續出現一個可以凝聚香港七成人口的明星,但這都不是『死』的標準。」

樂壇在九七前後的發展情況是兩回事,最易洞察的是工業結構的轉變。在那年代,以唱片銷量、演唱會場數來作指標的話,的確能賺得盆滿砵滿;阿果記起,約莫一五一六年左右,某位唱片監製曾向他透露,那年頭能賣出過萬張的唱片全年只有三隻。

「從市場來說的確是今非昔比,但質素是否今非昔比?大家常常覺得九十年代有很多好的東西,但其實也有很多沙石,你想想,連阿叻都可以去紅館開show喎。」他引述黃霑的論文提到,樂壇的創造力差了,作歌的旋律也沒以前的好,「也曾有製作人承認在廣東歌初起的年代,創作的旋律比較多空間,但當發展了二、三十年後,就很容易變成抄歌,一些簡單動聽的旋律,原來都已用過了。」

歌手質素也是人們爭論的部分,甚至容易挑起世代矛盾。「這很難比較,歌唱技藝可能的確是以往的歌手優勝,但問題是,我們現在需唔需要?現在大家對於音樂的要求,可能是要求歌者有自己的想法、歌曲有什麼訊息、能否感動別人……這跟他是否唱得好好是沒有關係。李克勤的歌藝絕對是很好,但我真係冇乜邊次俾佢感動過。」

姜濤奪獎,成為該獎項最年輕得主,正正讓大眾重新思考。「原來我哋仲有希望,我哋其實唔係走下坡,係有好嘢㗎喎;我們甚至不需要理會以往的輝煌,是一個重大的轉向。」
姜濤奪獎,成為該獎項最年輕得主,正正讓大眾重新思考。「原來我哋仲有希望,我哋其實唔係走下坡,係有好嘢㗎喎;我們甚至不需要理會以往的輝煌,是一個重大的轉向。」
男團MIRROR從選秀節目《全民造星》出身,近兩年成為談論度最高的偶像團體及廣告商寵兒,十二位成員各有支持者。
男團MIRROR從選秀節目《全民造星》出身,近兩年成為談論度最高的偶像團體及廣告商寵兒,十二位成員各有支持者。MIRROR在一八年成軍出道,阿果依舊記得當時不少人嘲笑他們「扮韓團」,但來到二一年,大眾彷彿把他們當成一回事,甚至都進入浪潮之中。

流行文化 共同經歷的觸動

姜濤奪獎,成為該獎項最年輕得主,正正讓大眾重新思考。「原來我哋仲有希望,我哋其實唔係走下坡,係有好嘢㗎喎;我們甚至不需要理會以往的輝煌,是一個重大的轉向。」他續解釋,大眾願意投入這個流行文化浪潮,部分原因,是大家開始發現,香港的獨特性漸漸減退:「當姜濤說希望香港能再次成為亞洲第一,大家點解會有feel,因為以香港而自豪這件事已經很久沒有發生。大家現在有一種感覺是,香港很多東西也在漸漸fade out、被邊緣化,本身屬於香港的特色消失了,正因如此,當有些東西還在的時候我們都特別珍惜,例如廣東歌。」

網絡時代,我們的選擇不再受局限,可以透過YouTube、Netflix等渠道接觸外國的音樂、電影。阿果笑言自己是個台灣綜藝迷,訪問過後將趕回家追看最新集數,但縱使我們擁有不同選擇,本地流行文化依然寶貴,對連繫港人情感有着一定重要性。「就算香港沒有自己的流行文化,從娛樂角度來講是no big deal,但生活在這個城市,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可能有一點情緒,可能會好壓抑,那種情緒你很需要得到共鳴,而那份共鳴不會出現在台灣綜藝。」

去年,他得知《Error自肥企画》節目反響甚大,自詡是精明消費者的他也試着看十五分鐘試水溫,之後愈看愈上癮,更曾被節目中一些情節打動;這正好反映本地創作的價值。「我係會睇到喊喎,是能感動到我,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有人跟我經歷同一樣東西,甚至身邊也有很多人同樣被觸動,原來這城市裏的人也是分享同一種價值觀、同樣的處境;這就是本地流行文化重要的地方,如果冇咗,就冇㗎喇。」

《ERROR自肥企画》是去年其中一部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亦感動很多觀眾,扣連港人的共同情感;這正正反映本地流行文化的重要性。
《ERROR自肥企画》是去年其中一部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亦感動很多觀眾,扣連港人的共同情感;這正正反映本地流行文化的重要性。
以往香港也有追星潮,但主要追捧韓國偶像團體。阿果說,當香港的獨特性漸漸被邊緣化,人們的目光也重回廣東歌身上。
以往香港也有追星潮,但主要追捧韓國偶像團體。阿果說,當香港的獨特性漸漸被邊緣化,人們的目光也重回廣東歌身上。

舊隨風遠去 慶幸我們還有新

他忽然記起在一二至一八年間有段時間,像他那樣三十出頭的一代人曾有一種強烈的懷舊傾向;他舉例,當年謝霆鋒上叱咤是一件大家都在談論的大事,人們對陳奕迅依舊趨之若鶩。他反而覺得現在的觀眾好像進步了,更渴望接觸新的東西,「一個卅幾歲嘅人,好少會捕住個電台等《叱咤樂壇》十二點出一首新歌,但大家現在已有這種包容度。」

說來欷歔;在這兩三年,一些昔日的「明星」,或許不再代表到阿果那代人,「陳奕迅很明顯是一個例子,楊千嬅是另一個例子。在我們這代人裏找一個最大公因數,喜歡的男女歌手一定是他們,會覺得他們的歌代表到自己的心情;但到了二一年後,大家都會覺得這些舊的聲音,已經跟我們這個時代、大家的生活遠去。當我們去搵新嘢,就搵到MIRROR佢哋。」

對八十後而言,陳奕迅和楊千嬅或許是這一代人最有共鳴的男女歌手,但阿果說,這些舊聲音已離這世代遠去。陳奕迅去年捲入「新疆棉」風波備受爭議;楊千嬅也因為政治表態而被部分樂迷離棄。
對八十後而言,陳奕迅和楊千嬅或許是這一代人最有共鳴的男女歌手,但阿果說,這些舊聲音已離這世代遠去。陳奕迅去年捲入「新疆棉」風波備受爭議;楊千嬅也因為政治表態而被部分樂迷離棄。

廣東歌復興的兩年,萬物像推倒重來,人們的品味也如是。筆者想起當日在維園踩碎譚詠麟唱片的那位大叔,他毀壞的不只是一張唱片,還是自己多年的信仰。「但這不代表你以往的廿多年是白過,那些歌是踏踏實實陪你走過,陪你經歷過傷心難過的時候。曾經有些歌手陪你走過某些路,但最後因為他有不同的選擇,咁咪let it go囉。」

經歷這種改變的豈止他一個。幸好,我們在這刻還能選擇。「去擁抱其他新的聲音吧,我都好開心我接觸到其他好嘅聲音。」

場地鳴謝•黎根記

問:當香港成為大灣區的一部分,你認為本地流行文化會被融合、甚至消失嗎?

阿果:「我認為本地流行文化不會消失,發生在這城市裏的創作永遠都會存在,香港不會沒有樂壇,港產片、電視這些東西是不會消失,但問題是,那些東西仍然有多少空間能自由地反映真實,我不知道。

流行文化說到底是一種商業的物體,佢要賣到、佢要生存,也需要一定程度的compromise,我不相信會被完全扼殺。『時代就消失聲音也可永久』是Per Se作品《竊竊詩》的歌詞,環境是會改變,聲音會否變質?有可能,但是否完全不能被大家辨析得到?不會吧。」

周耀恩、明報資料室、網上圖片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回歸25周年 ─ 香港是我家,/。/?/!/⋯⋯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