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之南】安居樂業和諧家園 漁光村四十載居民鄭志全:入住後生活環境大幅改善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之南 最後寧靜

【香港之南】安居樂業和諧家園 漁光村四十載居民鄭志全:入住後生活環境大幅改善

tan210517yuenlung-0689

鄭志全,今年七十有四,在漁光村生活逾四十載,參加村內義工服務多年,近年更當上海鷗樓的互助委員會主席,街坊都叫他「全哥」。「自己有獨立有家,不論大與小,我們五仔乸都好開心。起碼有自己獨立的地方,仔女可以有每人一格牀,做功課,什麼也好,不用影響阿爺阿嫲,方便很多,開心很多。」跟全哥進入因疫情長期關門的漁光網絡互助社——村內街坊重要的聚腳地——他開着冷氣風扇,便慢慢將自己在漁光村的歲月娓娓道來。

漁光村四十載居民鄭志全,人稱全哥。
漁光村四十載居民鄭志全,人稱全哥。

生活環境大幅改善

搬到漁光村前,他在田灣徙置區與父母弟弟合住。婚後有了孩子,便馬上申請公屋,直到一九七九年,三女剛出生不久,終獲編配,方能擺脫生活環境擠迫不便的狀況。「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如我正話(剛才)所講,生活有改善,地方較寬敞,由自己話事,這是最歡喜的。」

首六、七年初到漁光村,他們一家住在靜海樓,後來五口子再搬到現在海鷗樓的單位,生活又再改善,「闊點,又有露台,橫窗,好光猛。」那時海鷗樓的租金大概八百多元,相當於全哥在黃竹坑玩具廠當「啤工」薪金的四分一。全哥一直胼手胝足的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更隨工廠搬到東莞工作,每星期搭一程直通巴士回到香港,看看妻兒,又再北上。

如是者,做了八、九年,全哥經已五十歲,體力不勝負荷,決定半退休,當豪宅保安。

一九六二年興建漁光村時的舊相(陳志華提供)
一九六二年興建漁光村時的舊相(陳志華提供)

街坊互助精神

從那時起,全哥也開始參與義工服務,展開廿年的義工生涯,慢慢從互助會的一般委員,變為副主席,再獲推舉為海鷗樓的主席。義工經驗豐富,許多街坊見到全哥,都會打聲招呼。長者探訪、家居維修、街坊聚會,大大小小的義工活動,總會見到全哥的身影。雖然人到古稀,但全哥精神奕奕,行有餘力仍會對他人伸出援手。「做義工最開心,是幫到長者老友記。」

即使是協助清潔電風扇、陪同覆診,又或在疫情期間送贈防疫用品這等小事,都讓全哥得到滿足感。他也順帶分享,探訪過程間接觸過村內的幾戶漁民,他們上岸至今依然保留海上生活的習慣,家中無枱無櫃,除了牀就只有矮凳。

當然,全哥只是眾多漁光村投入義工服務的街坊之一,看看互助社會址周遭掛滿擺放的眾多義工隊感謝狀和獎盃便知。

而且,漁光村幾十年來,街坊鄰里關係一直密切,充滿互助精神。全哥記得,子女年幼時在石排灣讀書,左鄰右里,樓上樓下也有同校同學,哪位太太有空就會全部帶返學,相反亦然。「小朋友成長過程間,鄰里關係沒有仇怨,沒有爭執,到現在大了,有的嫁了到美國,還有書信來往,有活動也會WhatsApp給我們看。」

漁光村內有許多參天大樹,鳥語花香,環境輕鬆怡人。人們在樹下聊天。
漁光村內有許多參天大樹,鳥語花香,環境輕鬆怡人。人們在樹下聊天。

不捨但亦接受

漁光村在全哥眼中,四十年來,「外形一模一樣」,或偶見邨內設施改動,但最大改變,是居民的人口老化,「據我所知,(長者)超過三成,包括自己在內。」

這些老人家知道重建在即,反應不一。「有些不捨得搬走,已經習慣行樓梯是辛苦,但在這裏住了三、四、五十年,就算辛苦,在這區這麼多年的生活習慣,出入方便程度,他自知只影響一上一落,就不捨得搬。有些就沒所謂,改善也好。屆時會貴租點?貴租就貴租,應付不來就申請平租。」

而全哥住的海鷗樓,屬第二期重建工期,二○一二年與靜海樓翻新過後安裝了升降機,或會在第一期重建竣工後便會面臨拆遷。他坦然視變遷為「時代進步」,「你知道拆完三座再起,起好就到我們。都要搬走了,要改善居住環境,都要接受,不捨也沒辦法。」

全哥惦記的是社區互助網絡的未來。當舊街坊離開屋邨,如何再以新的模式支援他們?他也明言希望有個後生一點的接班人,畢竟,義工平均年齡也超過六十五歲了,名副其實是長者幫助長者。怎樣將漁光村的互助精神傳承下去?這是漁光村的問題。

tan0525yuenlung-0223

華富邨重建

南區另一個大規模重建的公共屋邨,必數房委會的華富邨。華富邨重建及搬遷計劃將分三期進行,預計於二○ 四一年才會完成整個計劃。第一批快將拆卸的大廈,包括華安、華樂、華昌、華泰和華建樓,這批大廈所在地,正是港鐵興建南港島綫(西段)華富站的位置。首批受影響居民將遷往華景街、華富邨以北和華樂徑的公屋,預計於二○二七至二八年入伙。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之南 最後寧靜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