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很容易就能看到各種昆蟲在窗外飛舞。現在,有一隻飛蛾飛進來,我也已很興奮。這就是我們如何傷害這世界(的體現)。」年屆九旬的著名動物行為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近日再度訪港,昨日在港大百年建築陸佑堂就企業如何推動生物多樣性發表演講。說到她一生珍愛的動物們,仍舊神采飛揚。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下瀕危的生物多樣性,珍古德神傷中仍有希望。
珍古德以「黑猩猩語」為啟,向在席觀眾打招呼:「This is me, Jane.」她研究黑猩猩多年,為黑猩猩撰寫的書籍超過二十本,甚至搬到坦桑尼亞的非洲野外,與牠們同居。來自「猩猩」的她回顧初衷,如是說:「當時的我不是什麼自然學家,只是一個對自然懷有熱情,希望與野生動植物共存的人,一如十歲時的我那樣。」在研究之便以外,她始終有顆親近自然的心。
珍在分享中回顧當年被選中到英國劍橋修讀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大學教授指責她不應為猩猩取名,而是應該科學地為研究對象編上號碼。也不應對研究對象懷有同情,才能客觀地進行研究:「還好我兒時曾有過一個很好的老師,讓我清楚知道,這樣的說法是錯的。這位老師就是我的狗。」她一再強調:「所有動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感情。」
「以往我們如果說樹懂得說話,整個房間的人都會大笑。但現在我們知道,樹和植物確實有它們的聲音,有屬於它們的,溝通和表達的方式。」珍說道。她希望更多人能發現動植物的生命也是如此珍貴,除卻物種之別,一切都與我們無異。這樣,我們就能多一點共情,感染更多人心連心,為捍衛我們的共同家園坐言起行。
在討論環節,香港大學賽馬會環球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何國俊教授提到,有企業以代顧客種植樹木作為推動生物多樣性的方式。珍反問:「如果有小孩問,為甚麼種樹就能保護環境?」珍說她自然知道答案,但我們也應該要能夠回答出這個答案。那也是人與自然是如何相互依存的答案。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是自然世界的一份子。」我們能否不再以「大自然主人翁」自居,持續破壞生物多樣性,轉而嘗試學習理解和尊重地球,及與我們一同生活在它之上的動植物?這是珍古德在年輕一代身上寄放的希望,也是保護彼此作為生物共同體共有的未來的唯一出路。
珍古德曾為本刊封面故事人物,點擊重溫完整訪問:【珍古德給人類的一堂課】https://mpweekly.hk/FUo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