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初,在兩個颱風相繼襲港之間,忽然有日天公造美。那天早上陽光普照,從事環保教育工作的大便妹和記者相約見面,手執膠杯加鐵鉗,進行一項限時任務。目標是從天橋樓梯、天橋底,過馬路到巴士站,再繞到屋邨樓下公園,沿途夾走被胡亂棄置的煙蒂。
原本她還憂心忡忡,未正式出發就頻頻歎氣,估計前一日剛下大雨,煙頭大概都已經過雨水渠,被沖入海流。怎料每行幾步路,就躺著幾副啡白殘骸,有的被鞋底輾平,有的遭雨水沖刷得稀爛,有的仍在苟延冒煙。明明十步以內就有三個煙灰缸,天橋底石卵、車站樓梯角落、行人道兩旁,還是屍橫遍野,連垃圾桶正下方都執極都有。
她負責專注低頭撿拾,記者負責四處張望。有中年叔叔擦身而過,轉頭對她說:「小姐,畀個讚你!」等過馬路的婆婆皺眉喃喃自語,有排執啦咁樣。屋苑樓下是重災區,原本縮在椅上的伯伯感到目光掃射,瞄到相機,立即挺直腰板,像怕事的小孩遇到風紀,重複地劃清界線:「我都唔食煙嘅,都唔知邊個掉到周圍都係!」繼而熱心地指東指西,杯中連環加速進賬。
結果出爐,二十七分鐘,二百二十七支煙頭,滿杯而歸。
鼓起勇氣執煙頭
曬得一身黝黑的大便妹,極度熱愛大自然。她有定期淨灘淨山的習慣,不過落街執煙頭,倒是第二次。她笑言有人同行真好,上次孤軍作戰,十五分鐘比平日淨灘六小時感覺還要長。
九月初某天,她在樓下吃過早餐,回家路上,發現街上煙頭俯拾皆是,雨水渠更加是無數屍骸葬身之地。香港渠管分為雨水渠和污水渠,雨水會經水道直送大海。一想到煙頭體積細小,容易隨水流出海洋,淪為殺魚兇手,她萌生起執煙頭的念頭,但轉念又想:「淨灘淨山上山下海比較隱蔽,而且是為了海洋,但街上垃圾是被惡意丟棄,淨街就像是為無公德心的人執屎。」街上人來人往,執垃圾實在奇怪,恐怕會引來異樣目光。
萬事俱備,只欠勇氣。內心兩星期掙扎後,她見風雨欲來,終於衝破心理關口,趕在壞天氣前落街執煙頭。從樓下走到公園,用手錶計時,短短十五分鐘撿到一百九十個煙頭。有保安前來給予掌聲,有小朋友好奇詢問,也有吸煙人士跟她面面相覷。原本尷尬癌發作,「事後我覺得被看見很好,鼓勵路人可以這樣做,同時提醒吸煙者,煙頭不要落地。」
將經歷放上社交平台後,一夜爆紅。她沒預料到有此般迴響,更沒想過,有人會仿效。「有些事你明知是好事,但有時候很在意別人的目光。例如疫情下多了外賣,很多人也覺不環保,但從念頭變成行動的,百中無一。我做一件小事,令他們有少少勇氣,做些想做但不敢做的事。」也有人留言笑她愚蠢,執垃圾不獲分毫,何不應徵做環保局,她瀟灑回話:「沒有錢我都會做。」
太喜歡就會想保護
這是因為,對於海洋,她義無反顧。
自小她就愛看海,每次看到粼粼波光,聽到海浪聲,就想躍海暢泳,感受無重狀態。大海彷彿是一個遊樂場,只要能泡在水裏,在池中翻滾轉圈,冰涼感沁入心扉,便是快樂。長大以後,她開始對深不見底的海洋感到好奇。「原來要真正認識海底世界,是有門檻的,先要學游泳,學潛水,再學生態,所以在台灣升學也是讀海洋大學。」手握入場券後,她始知世上有千萬種可愛的海洋生物,吸引人一直探索。
「當你太喜歡一件事,很自然就會想保護它。」
淨灘予她一種強烈衝勁,彷彿每執一下,海洋就乾淨一點。九年前在石澳沙灘新手上路,一小時塞滿三大包,共撿五百個膠樽蓋,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日常用品,如剃刀和棉花棒。大堆垃圾真切地攤在眼前,她感到震撼,原來物件會從四方百面聚攏到此。
很多年後,她去過菲律賓做研究,天天浸在海中,為海洋物種拍照。每當水流一到,奶茶即食麵包裝肆意飄流,但人們仍雀躍地跳進水中,跟張口吃垃圾的鯨鯊合照,畫面很超現實。「全世界都話要保護海洋生物,但無論怎樣禁止獵殺,他們生活的環境都是不健康的。正如你對小朋友萬千寵愛,呵護備至,但原來他們每天呼吸的空氣都是有毒的。」她恍然,真正愛護環境的人,思考的是整套生活方式。
從個人思想做起
回想當初成立社交平台專頁,就是察覺許多人都高呼熱愛山水,卻欠缺環保意識。當時人在台灣,「學校沒有分類回收,每個人都挽著膠袋,裏面裝起包裝早餐和手搖飲品,插住飲管,飲管還有膠套⋯⋯但我們在讀海洋大學。」
甚至有一次,教授在講解海洋面臨的危機,說起寄居蟹會以貝殼作棲身之所 ,有些蟹不慎鑽進膠杯,爬入去後卻卡住了,導致死亡。其他寄居蟹聞到屍體氣味,紛紛列隊尋找新殼,結果幾十隻都受困在膠杯,通通死於非命。教授語重深長地道勸喻,別到海邊亂拋垃圾,會危害海洋生物,說畢,順手握起一杯珍珠奶茶猛地在啜。
這幕深深烙印在她心頭,冒火三丈,滿腦子不解,何以即便身處於台灣海洋大學,還是會分裂出平行時空。「明明大家都清楚環境問題,但永遠指責別人,而非檢視自己能否走多步。」最近的綠在區區爭議事件,她有朋友得悉回收物都被丟去堆填區,索性放棄回收。她調轉思考,不如直接不要製造垃圾?
另類教育
「減廢比淨灘重要一千倍,所以我會繼續拼命淨灘,但用一千倍的力來減廢。」踏出第一步難,更難的是堅持。對她而言,環保是將理念聯繫到生活,想盡辦法減少資源,但仍享受日子,每天常備食物盒、餐具水樽、環保袋等都很實在,如呼吸般自然。「環保聽落太抽象宏大,但你將它分割成一小份,今日不要用吸管,明天用手工肥皂,整件事目標清晰,完美融入生活,這樣已經是在支持環保。」
在台灣,她戴上貼有“Say no to plastic”的頭盔,騎電單車在路上疾馳;四年前參加馬拉松,她自製一張號碼布,寫著「向吸管說不」,就這樣掛在身後,邊跑邊抱持信念,每超越一個人,就會有多一個人看到這句話;回港後,她到不同學校教海洋議題,宣揚環保。
這次執煙頭,是新奇的體驗,也是具教育意味的社會實驗:「環保其實不太遠大,有些事隨手都可以做到,只願更多人看到垃圾問題,用行動證明我們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