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香港生死學協會與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有關中學生怎樣看生死的問卷調查,以及小組討論的結果。為將研究期間的内容和學生真摯的對話帶進社區,協會與智庫於本周四(24日)起,舉辦一連四日的展覽,讓公眾一同討論生與死。
不過,這次展覽主題為「練習失去」。為何會由「生死」轉為說「失去」?有多年入校推廣生死教育經驗的香港生死學協會會長、註冊社工梁梓敦指出,不少學校對於直接在校園内討論死亡仍然感到擔心,學生也覺得死亡議題與自己很遙遠,所以他與團隊便想到,不要只是説死亡,而是說「失去」,這個人生必會有的經歷,尤其學生必會經歷轉校、升班、同學移民等,而這些失去都會帶來悲傷、遺憾和不捨。他希望以失去為題,能讓學生感到共鳴,繼而思考死亡。
「其實我們值得由生死教育,慢慢轉帶去看一個新的概念——失去教育。我們從小只是被教會怎樣去爭取、去擁有、要去贏,但從來不會教我們去面對失去、失敗的感覺。然而,失去是真實的,我們也沒有辦法阻止。所以我和團隊很想在這個展覽裏,除了對公眾推廣,也希望跟教育界說,不要抗拒說生死、說失去。」梁梓敦說。
對於上月公布的研究結果,梁梓敦直言,其中一個最令他感到驚訝的,是有近四分一受訪學生認為「死亡可以幫助逃離可怕的世界」。這羣學生已經老師初步篩選為非高危人士,以及在問卷起初詢問學生有否在過去一個月感到抑鬱、有重大損失,或曾萌生或嘗試自殺,學生均需沒有出現上述情況才會繼續進行研究。這個情況是梁梓敦從未想過的,他認為結果反映學生當中潛藏着頗大風險。
梁梓敦認為,年輕人也許不懂得怎樣去面對失去和哀傷,需要成年人的幫助,而在幫助別人之前,首先是我們也要懂得怎樣面對及接納失去,而不是逃避失去。
展覽分為五個展區,包括「Lost and Found物品展覽」、「擁抱快樂的片段」、「四道人生」、「Goodbye and I’ll be Fine」及「研究結果發布」。另外,展覽還設有不同工作坊,例如失戀工作坊、音樂、沙畫、木工等,及嘉賓分享會,以不同方法説失去的故事。
《練習失去-生死教育展覽》
日期:2024年10月24日至27日(星期四至星期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9時
地點:中環街市1樓 Event Space(中環皇后大道中93號)
生死教育研究 ─香港中學生看生死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