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吉道的鬱鬱葱葱使人忘卻煩囂,甚或放慢腳步,觀賞一草一木,彷彿就在回應自然的呼召。「站在這條路俯瞰的香港,80%是山,20%是城。 很多人以為這20%就是香港的全部,可是另外的80%,卻是全亞洲最偉大的山區。因為有這20%的一流城市,更把那80%擴大出來:香港的山, 幾乎一個小時內都可以去到,然後可以抒發一天以內的情緒。」吳世捷博士說。
1985年,盧吉道被劃入港島徑第一段;今年,港島徑更被《Lonely Planet》選為全球十大步行徑之一,跟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蒂茹卡森林、英國的泰晤士河步道、德國的柏林圍牆徑和美國的南山公園等步道齊名。在青葱綠色、空氣清新的路上走路、健行、行山等,已是全球人類日常 生活中的一部分。
Maggie 風雨不改晨運
清晨四點,天色尚未出現一絲晨曦時,家住西區的Maggie已準備出門晨運。 她沿着龍虎山郊野公園直上克頓道,大約五點便抵達盧吉道。「早上的空氣格外清新,花草樹木還沾滿露珠,心情也開朗起來。我會朝東面而行,太陽這時正徐徐升起,沿路靜觀天色的轉變:由漆黑至漸 光,變灰藍,然後變橙紅,直至到達棧道最開揚的路段,正正是六點零五分,剛好就是初秋日出的時候。」Maggie笑說。
跟Maggie一樣,這個時候已有不少人在晨運。有人在散步、有人耍太極、有人 練氣功、有人在跑步,「看,這人已經跑了三個圈了,我天天見他跑。」Maggie笑說,不同時段更有不同「派別」的晨運人士:五點鐘,是潮州派;六點鐘,是廣東派;七點鐘則是多種族派。人人在路上走的方式也不一樣,有人是倒着行;有人在路上慢跑時手中捧着一個鳥籠;有人在樹蔭下來回大步;有人天天向着維港大叫, 認為是對健康有好處……
「我在這裏晨運八年,人人見慣見熟, 大家不多話,只點頭問好,但好有親切感。」每早,Maggie都輕裝上陣,一件風褸、一枝天然的防蚊香薰油和一枝水,放在背包,兩袖清風大踏步,天天風雨不改走到盧吉道晨運。「颱風時也來,下着大雨也來,大年初一也來。」冬天時,她加厚衣圍巾,走起路來,腳底發熱,背滲着汗,不怕冷。她說有些伯伯比她更壯,冬天只穿短袖上衣,每天步行近兩小時,身壯力健。
她習慣「晨起」(morning-type person),晚上九至十時便就寢、四時起牀。「有這個生理時鐘,因為每天也要來這裏一趟。」她選擇盧吉道,因其自然環境幽美,且路段易走,可按當天時間和體力決定走幾多圈。「城市生活擠迫侷促, 在這地方走一走,看看無邊際的景致真能減壓。晨運完畢的回程路上,街道開始繁忙,我便如常上班,一天時間好好用。」
Bob Green 四十年住客
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駐港記者Bob Green,四十多年來住在盧吉道 一幢四層高的寓所單位內。他每天出門工作,走到寓所樓下前的樓梯平台,一陣陣微風迎面吹來,空氣中的濕度和帶有樹木花香的氣味,都令他想起家鄉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維羅海灘(Vero Beach)。他還記得第一次來到盧吉道時,對這自然景觀為之驚為天人,「這裏就像個Jungle(郊野叢林)!」他亦因此決定要搬來這裏居住。
「這些年來,每天在盧吉道遇上為數不多的鄰居、來散步或慢跑的人,對這裏已經有着深厚的情感。」他說,盧吉道是一 條偉大的軌道,道路雖然沒有提供什麼靈丹妙藥,但晨運客、行山人士或病患者, 都不會錯過這裏每個早晨,他亦見證着這班道路使用者因而保持着健康精神的體魄,「他們許多都是銀髮族,我會叫他們做grey army。」Bob笑說。
四十年間,Bob每天靜觀山下的摩天大廈愈建愈多,愈起愈密:國際金融中心、中環廣場、中銀大廈和中環中心…… 一幢幢高樓隨着城市發展的步伐從地上崛起。還有各種基建如青馬大橋、汀九橋和昂船洲大橋都陸續落成了,他腦海泛起昔日和兒子在路上的生活片段:「八號颱風, 我們不怕橫風橫雨,跑到路上,抓緊欄杆看風景,看誰不被吹到。」
香港的天際線比其他國際城市還要長,共由7,000幢摩天大廈所組成。但對比維港景色,Bob其實最愛這路上的寧靜自然,閒時在某個彎位發現一棵無花果樹, 在某個隱蔽位置找到新物種,在他眼中, 植物是各種動物的棲息地。「有蝴蝶、蜻蜓,還有各種令人驚訝的動物,果子狸、 豪豬、松鼠。夏天的傍晚,會聽到一隻或兩隻牛蛙在附近的瀑布交配鳴叫。天色昏暗時,我走路回家很謹慎,避免踐踏路上青蛙或蟾蜍。」
他說,香港極度城市化的土地和人口密集,似乎不太可能成為觀鳥的地方;但站在盧吉道上,用雙筒望遠鏡卻能看到各種季候鳥四處覓食、飛翔,「啄花鳥、白頭翁、珠頸斑鳩、中國藍鵲,還有我最喜歡的黑耳鳶(Milvus lineatus),牠是鷹科齒鷹亞科的鳥類,體形略大,在風中徘徊, 看見獵物便俯衝下來,身手敏捷。」
梁戴月琴 邊行邊監察
「我幾乎每周都到盧吉道一遊,一有空便來。但每次總會發現沒有見過的事物和景致呢!原來這個位置有野杜鵑,那邊又有吊鐘花,真的好靚……」美港聯盟的梁戴月琴(Vivian Leung)說。
當人和一時一地產生情感互通,感懷自然環境的珍貴美好,甚或對歷史遺迹油然生起敬意,就可能會由一名家庭主婦,搖身變成一位保育運動人士。自08年發起「反欄杆」行動,梁太便成功阻止政府在龍虎山郊野公園一帶「封山」,截停了區議會在沒有危險的地方加設欄杆,以免 自然環境受到不必要的人為污染,大殺風景。「環境那麼的好,我們享受多了,便有責任保護。」她說。
自此以後,她發現社區內許多工程和建設,無非屬於一些政府部門在沒有經過詳細研究而提出的無謂建議,或收到一個市民的投訴而觸發的大興土木。「這幾年來,政府一時在好端端的山道上鋪磚,一時加建設計突兀的涼亭,不斷將郊野地方石屎化,既破壞景觀,也危害植物生長。」
於是她只好自發進行民間環境監察, 「天天睇住社區周邊環境」,並連繫各方組成聯盟,每人抽出公餘時間,提供自己的專業知識,從法律、建築設計、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角度,揭發各項發展計劃中的魔鬼細節,以阻止所有影響環境和公眾利益的發展工程在無聲無息中通過。
最近他們正就城規會審批發展商申請將盧吉道27號大宅改變土地用途、以興建四幢樓高的文物精品酒店計劃,作出反對。這天,她跟白理桃律師走在盧吉道上,檢視27號地段的情況,估計酒店化糞池和污水渠對環境的影響;又量度道路的闊道,評估車輛和人流的交通問題。
白理桃 愛好自然
白理桃律師是個自然愛好者,他的母親Gloria Barretto是一位植物學家,嘉道理農場內的蘭花公園(The Gloria Barretto Orchid Sanctuary)就以他母親的名字命名。「從前會跟母親常來盧吉道,後來她老了便推輪椅帶她上來,看看植物,也發現不少有趣品種。」白理桃說到中途,瞥見天空有一隻飛鳥,迅速拿起相機拍攝。
在兩人眼中,盧吉道是一個世外桃源。白理桃喜歡這裏空氣清新,假如有化糞池在附近,他也能憑嗅覺發現得到。梁太對此地的情感更加濃熱:「十五年前,我從外國回流香港定居,偶爾從港大走上龍虎山郊遊,再來到盧吉道散步,我的腳步自此停下來了。心想:香港有這條路,根本不用羨慕外國地方。」每有海外朋友來港,她便帶他們到此觀賞自然和維港風光。「我好珍惜這片鄰近市中心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