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坐巴士,常在隧道口見到一個大型廣告。廣告相片映着一個堆滿雜物的家,東西亂七八糟什麼都有,堆在地上也堆在椅上床上,燒得火紅的火焰正步步蔓延。那是消防署的廣告,上頭題着:「亂成咁,點走?」
廣告很真實,香港人住得細卻又喜歡囤積,一旦火警連逃生的路也沒有。
雖然近年流行文化鼓吹斷捨離,透過整理物件,收拾家居,選擇適合自己的物件,捨棄無用之物以整理內心,釋放日常壓力,尋回生活的清靜美好。然而簡單生活並「不簡單」,要捨卻物慾,放下對物品偏執的心一點也不容易,有不少人仍然透過拚命地囤積,從過度購物和大量儲物的習慣中,試圖在堆得滿谷滿坑的雜物(戰利品)中找尋心靈的安穩。
然而過度囤積,儲物習慣甚至影響生活環境、衛生情況與家庭關係,可能已患上精神障礙。
囤積不等於收藏
「我們會透過囤積行為和情緒表現診斷其是否囤積症患者。」精神科醫生黃宗顯說道。
Clutter,意思是把東西沒有組織而混亂地四處堆放,這個詞形容了大部份囤積症患者的行為特徵,醫生說囤積症患者和一般有收藏習慣的人不同,囤積症的患者物品擺放多數沒有其組織,習慣四處存放,物品在家中四散,對生活構成影響,而患者自身也會因而感到困擾。
「在精神病理上,囤積症和強逼症都與精神障礙有關,但兩者卻不完全相同。在診斷囤積症上,患者的經濟情況和居住環境並不是當中的重點,更重要的其實是當時人會否有扔棄物品的障礙,是不是不論物品的價值和功能也無法將物件取棄,並因為無法扔棄東西而造成情緒的困擾。」他續說道。
棄不得的腿色收據
當人無法捨棄物件時,居所就會因而慢慢囤積雜物,然而醫生並不單以家中環境作為診斷指標,不少囤積個案家中環境看似尋常,囤積情況並不嚴重,卻其實背後依靠其他家庭成員費心費力幫忙收拾。
「患者可能會因其囤積行為而與家人關係變差,也有個案因囤積習慣而影響家中居住環境,使其家庭成員不得不選擇遷出。」黃宗顯指出,他曾遇到患者自年輕時便開始儲起購物收據,直到後來單據已經腿成白紙,不辨字跡,但仍然無法清理,將其扔棄。
患者除了無法扔棄東西外,亦會有過度購買或過度索取免費物品的病態行為。「可能家中已經堆積到沒有位,或囤積物品的數目已經超出需求,但患者仍然會不停購買和索取。在外國的研究中反映有80%至90%的患者都有在街上索取免費派發東西的習慣,如單張和試用品,只要東西是免費的,他們就會按捺不住地不停儲起。」
囤積症的誘發成因 壓力、成長背景或遺傳
目前,醫學界未有確實的理據解釋疾病誘發的成因,但有醫學文件顯示囤積症可能和童年創傷、成長經歷、生活壓力、遺傳基因和性格有關,例如個性容易猶豫不決或控制慾強的人都可能較容易有囤積的傾向。當中性別影響並不明顯,但患病的好發組群為中老年人士,當中單身或曾離婚與獨居人士尤甚。
「值得注意的是,因其他精神疾病導致無法收拾家居或有儲物傾向,並不算是囤積症。如抑鬱症患者也可能會因情緒低落,失去活力,因而堆積東西;而強逼症患者亦有可能強逼自己儲存某種物件;腦退化症患者可能因退化問題,失去打理家事的能力而堆得滿屋雜物;部份譜系障礙的患者,亦可能因其狹窄的興趣傾向收藏某種物品。在這些情況下,都不算是囤積症,不過囤積症患者的確同時有較高機會有情緒病,如抑鬱症和社交焦慮症等。」黃宗顯說道。
除死物外 動物也有人囤積
去年年初,深井青龍頭豪景花園發生殘酷對待動物案件,當中有28隻動物,包括貓、鼠和兔被人由高處擲下, 18隻動物因而死亡。黃宗顯表示,事件涉及的寵物數量之多,可能與動物囤積症(animal hoarding)有關。
「在目前精神科的診斷指引中仍未有指引針對動物囤積障礙。患上動物囤積障礙症的患者會收集大量的動物,卻無法提供合適的飼養環境和資源,而飼養的衛生條件亦不佳。目前動物囤積在外國並不罕見,而這種病態的行為亦被看成是囤積症中一個特別的現象,但和囤積死物的患者不同的是,動物囤積的患者往往與其囤積的動物是有情感的連結。」在醫學文件中反映,動物囤積障礙症可能與家庭關係和成長經歷有關,與一般囤積不同的是,動物囤積症的患者更常發生在女性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