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夏日潮濕且悶熱。如今,我們只消扭開冷氣,便能驅走酷暑。昔日的消暑良品,則是竹蓆、藤蓆及草蓆等涼蓆。要對抗小島濕黏之夏,在牀上鋪上一幅涼蓆,有降溫之效,亦夠通爽,可說是傳統民間智慧。位於石硤尾邨協義興繡莊,於一九六七年開業,負責人林美倩(四姨)是第二代傳人。開業之時,她年僅八歲;二○○三年,母親離世,四十四歲的她接手繡莊。
四姨父親還在世的時候,繡莊曾經製作戲班演員配戴的絲絨頭飾,當四姨接手後,也有出租裙褂、製作婚禮襟花,不過,目前都已成歷史。
五十載匆匆而過,四姨守住家業,也守住傳統技藝—手打絲棉被,也守住了補蓆手藝。「天熱就補蓆,天冷就打棉胎。」四姨這句話,大致概括了繡莊目前的工作。乘着微熱的風,我們就和四姨聊聊涼蓆。
蓆如人生
自母親過世後,四姨接管繡莊近二十年,回憶當年,繡莊賣的牀上用品是耐用品,一張被單、一張涼蓆可以用上十數年,生意算不上多好。「我媽走後,兄弟姊妹都覺得生意冇得做,個個都話唔做,我說怎樣能不做呢?」從小就在店裏打點的她明知前路難行,但仍然堅持,不願放棄家業。
協義興繡莊店面不小,靠近馬路的一邊朝向車水馬龍的大街,另一邊則接通街市。靠近街道的門邊,放着不同種類的涼蓆;靠近街市那邊的貨架上則擱着一堆竹枕頭,街市的檔主最喜歡買來午睡。往來的街坊絡繹不絕,有街坊甚至走進來問四姨可有推薦的中醫,在歡聲笑語中,四姨說起繡莊的種種。
過完年後,繡莊就開始售賣夏天的貨物。說到消暑良品,在竹蓆、草蓆芸芸涼蓆之中,四姨推薦藤蓆。藤蓆的價值在於:「愈瞓愈靚」。藤蓆之中,數印尼嗎㖘蓆為最頂級,用上印尼藤,由印尼製造,「又薄又軟熟」,底面都很滑,價錢可達數千元。至於中國出產的藤蓆,質地較厚亦較硬,但手工更勝一籌,不是車邊,而是織雙邊。即使初初很粗糙,之後便會愈來愈滑。兩者各有支持者,不過四姨在家中,都是用嗎㖘蓆。
藤蓆久經使用,色澤愈見暗沉。林美倩也由街坊口中的四姨媽榮升四姨婆,而她的店,也走過了繡莊的黃金時代。
香港補蓆守業者
四姨回憶,昔日嗎㖘蓆從新加坡送來香港,還會與新加坡藥油一同運來,一眾繡莊要先用暗盤開價,於賣藥油起家的繡莊馮滿記開盤,望以高價爭得良蓆。四姨遙憶當年,上海街是繡莊聚集之地,可是,香港的馮滿記已於二○一五年結業。隨着繡莊數目大減,開盤的傳統亦早於二十多年前消失。繡莊在香港現已不多見。四姨慨嘆,即使是售賣涼蓆的店舖,也不敢貿然出售上千元的嗎㖘蓆。
懂蓆的人愈來愈少,更何況是補蓆的人。「我補很多蓆,因為全香港只得我補。」四姨說得爽快。
九、十月是補蓆的旺季,暑氣漸消,人們開始把蓆收起,始發現蓆有破損,就會拿來找四姨補蓆。雖然目前並非旺季,但她手邊仍有正在修補的藤蓆。她說,補蓆的原則就是「見窿就補」。
到訪當天,四姨正在補一張用了約二十年的藤蓆,已補了兩天。只見她在工作枱上展開破蓆,手執蓆刀和剪刀,憑着一雙巧手,先剪去突出的藤,再按其紋路,以平織法補上藤條。三兩下手勢,破洞便漸漸消失。由她修復的蓆不計其數,她最記得的一張,是一幅用了四十多年嗎㖘蓆,蓆的主人是行船的,從新加坡買了一張嗎㖘蓆回香港。看過有關繡莊的新聞報道,八年前來找她補蓆,「補了兩星期,不眠不休。」她說得輕鬆。
「識就好容易,我很喜歡的,如同砌puzzle般。」她笑着說。補一張蓆動輒數百至上千元,有些客人會嫌貴,但一張品質上佳的涼蓆通常已跟隨主人數十年,讓人不忍扔棄。惜物之人看到成品後,總會滿心歡喜。「客人的喜悅,讓我更加喜歡這件事,幫到他們,很開心。」
手藝承傳 何去何從?
幸好,有些事物還是能在時代洪流中站穩住腳。她留意到,現在又多了人使用涼蓆,有經濟能力的人,牢記過去用過的消暑良品,買給下一代使用。這兩年的移民潮期間,把涼蓆和絲棉被帶去外國的人也不少。
不過,補蓆的手藝,說不定就再也不能傳承下去了。店內事忙,雖然有外甥女豆豆幫忙打點,但因豆豆要負責入貨、質素控制等工作,已讓她分身不暇,故此她明言不打算隨四姨學習補蓆。對於手藝有機會失傳,四姨倒是顯得豁達,「我唔做嗰時,佢就會曉㗎啦。」皆因當年她接手繡莊時,也不懂得車蓆邊,也是從姐姐身上慢慢學習,後來也就工多藝熟。
春去秋來,孰能阻擋。前年,她把製作結婚襟花的用具都棄置,她幽幽地說,「我也不知道可以留傳給誰,已放在這裏二十年了」,「再有訂單都沒有本事做,機器都壞了」。涼蓆來貨少,街市重建計劃未有定案,繡莊的前路算不上明朗,但她也顯得心滿意足。「我屋企做咁耐,也不曾如現在般多人知。我老豆的招牌,我幫他發揚光大。如果我媽媽仍在,她也會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