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樓探廢】走訪空置唐樓 尋片斷遺痕 保育人士袁智仁:探廢是保育最前線,有協助記錄和保存珍貴舊物的角色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搬屋——一場斷捨離的修煉

【舊樓探廢】走訪空置唐樓 尋片斷遺痕 保育人士袁智仁:探廢是保育最前線,有協助記錄和保存珍貴舊物的角色

袁智仁認為前人留下的板間房、層板,磨砂玻璃、水磨石等都是香港歷史,值得在重建前改成臨時展覽館。

城中不乏空置舊樓的身影,清空後久未拆卸,內裏像凝定另一時空,引來好奇的探廢者。保育人士袁智仁估算,市建局已收購單位逾百間,地產商則有更多。他不時到訪空置舊樓,不為獵奇探險,而是研究留下來的建築和物件。

他重申過去的觀點,說探廢是「保育最前線」,有協助記錄和保存珍貴舊物的角色。有數次與古諮會成員斡旋,對方表示因看到保育人士拍的相片,才知悉某些建築的內部布局或將被拆卸的消息,例如盧吉道28號大宅、瑪利諾神父宿舍及史釗域道6號。

香港於一九七○年代訂立《古物及古蹟條例》,他說當中「古物」所指是因戰亂流落香港的文物,往後的重心則是為舊建築評級。「對政府而言,古物是久遠和跟大歷史相關的,法例上沒有覆蓋民間的故事、生活痕跡,認為將這些舊物一件件擺出來沒有價值。」

屋主留下的物品,反映其喜好、年紀或社羣習俗。
屋主留下的物品,反映其喜好、年紀或社羣習俗。

重訪漁民唐樓

他估算全港有逾百幢待重建的空置唐樓,各區特色不一,如紅磡的較富裕,深水埗的格局改動較多。他在約十年前起斷續尋訪唐樓和大宅,之後更帶上兒子,變成家庭活動。今次他重訪一座兩年前來過的香港仔唐樓,並拿出上次的筆記,比對每個單位的物件增減。他稱這座是典型「漁民唐樓」,沒撕走的揮春上面寫的是「魚蝦大信」,有單位會同時裝設座廁和蹲廁,反映住戶將船上習慣帶到陸上。就算千呎單位,床架亦只有五呎長,他想是漁民身形較矮小且漁船空間不大,故習慣側躺蜷縮。

生計與生活密不可分,他在天台發現蝦網、魚網,如同居民的雜物房;住宅門前和屋內多有神位供奉天后,用彩石點飾,「漁民賺到錢,會放很多錢去建神位,喜歡閃亮亮的,跟外面的神位差很遠,這裏神位是最漂亮。」有居民留下到海洋公園遊玩的一疊舊相,可見他們以前的生活圈。袁智仁關心物品如何折射社羣的生活樣態:「常說香港是小漁村,即是甚麼意思呢?你(在這)看到香港是多麼多元化。」

此唐樓於一九五八年建成,街坊說住戶於約十年前搬走。內裏仍見舊時「豪華板間房」格局,留有近年再次流行的海棠壓花玻璃、公家電話的牆印、大房床下底有副手雕麻將。他說探廢像在一個小時內,活出一個人的一生,「很多資訊量」。探廢圈一直有應否取走物品的爭議,他自己通常不取,或只取走一些單據、膠袋或紙袋,「方便以後跟小朋友講歷史時可拿出來。」

發起保育舊樓舊物計劃

在舊樓見過不少珍稀物品如一九五○年教科書、指揮家林克昌的樂器木箱、結婚相,他在二○一六年構思保育舊樓舊物計劃,想找回物主或呼籲物主到舊屋取回物件,同時倡議政府制定政策,禁止發展商如此丟空市區單位十多年。計劃名稱都想了好幾個:「城中遺物」、「非重建計劃」、「物失物忘」等。

他認為物主想法會隨時間改變,像人們移民後便惦記從前。「一個人在不同年代對物件的喜好有些不同,某個年代你放棄了,但最終會覺得那東西屬於自己。」他試過網上尋人幾次,但較難聯繫上不會上網的長者,也有物主私訊他,不欲個人資料被公開,所以後來中止計劃。

今趟再訪的舊樓似未有拆卸跡象,他卻說:「我們這次真的很幸運,可能已是最後一面。好像人生永遠不知道何時是最後。」走遍唐樓後,他現把興趣變為工作,目前在沙頭角谷埔協助村民收集村中遺痕,借展覽重現歷史。

袁智仁認為前人留下的板間房、層板,磨砂玻璃、水磨石等都是香港歷史,值得在重建前改成臨時展覽館。
袁智仁認為前人留下的板間房、層板,磨砂玻璃、水磨石等都是香港歷史,值得在重建前改成臨時展覽館。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搬屋——一場斷捨離的修煉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