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最後一夜】《蘋果》破格顛覆香港報業 新聞系學者:結束後香港不再一樣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蘋果最後一夜】《蘋果》破格顛覆香港報業 新聞系學者:結束後香港不再一樣

200789481_4550682294946578_5238026053771798928_n

《蘋果日報》一九九五年創刊,今日(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廿六年來,走過高低起跌,為報界帶來不少改變及衝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形容,《蘋果》是一份很創新的報紙,定位、編採手法與辦報方針,都跟其他報章不同,顛覆傳統做法;而《蘋果》的終點,在香港史上,別具意義,「象徵意義上,香港跟以前不同了。」蘇鑰機說道。

《蘋果》報道手法破格與眾不同

蘇鑰機回顧,《蘋果》帶來的最顯著不同,是把「新聞娛樂化」及「娛樂新聞化」。在《蘋果》創刊以前,以前香港報紙的港聞版,較一板一眼,偏向嚴肅報道。《蘋果日報》則與眾不同,把議員及政府官員的花邊新聞或政治八掛寫進報道文章,亦會加入卡通插圖,令新聞變有更添趣味。《蘋果》反其道而行,正經報道娛樂新聞。以往報章都只說明星藝人雞毛蒜皮的事,宣傳為主,新聞性較弱,但《蘋果》會將新聞手法運用於娛樂版,會爆料揭露藝人醜聞,亦強調「獨家」報道。

《蘋果》帶來的另一改變,是「政治商業化」。蘇鑰機指出,《蘋果》的政治版帶個人見解,甚或批評政府,其鮮明的政治立場,甚得讀者支持,藉此助報社的商業營運。

在報道手法外,蘋果亦強調跟讀者的聯繫,事事以讀者為先。蘇鑰機猶記得《蘋果》前總編葉一堅,曾經提起過黎智英跟他說過:「老闆說的話未必要聽,但讀者的意見一定要聽。」此可謂一反以前報社老闆就是最大的舊觀念。

《蘋果日報》停刊前的最後一夜
《蘋果日報》停刊前的最後一夜

「蘋果動新聞」世界首創

蘇鑰機分析道,《蘋果》也着重將報紙「視覺化」,《蘋果》特意選用粉紙印刷,是將報紙的重心,由文字轉移至圖象表達。全彩印刷是一九九五年《蘋果》所開創的先河。他解釋,報道手法加上視覺語言,《蘋果》成功將「大眾化報紙」及「精英中產報紙」兩種各異的「報格」融合為一,吸引傳統中產之餘,也是普羅大眾讀物,因此有言讀《蘋果》似是食自助餐,讀者可以按個人喜好,閱讀合心意的內容,結果《蘋果》得以迅速冒起,出版量節節上升,高峰期日銷四、五十萬份,成為全港銷量第二的報紙。

《蘋果日報》曾經是全港銷量第二的報紙 (圖片:法新社)
《蘋果日報》曾經是全港銷量第二的報紙 (圖片:法新社)

二〇〇九年推出的「蘋果動新聞」,可算是世界首創。蘇鑰機說,在「蘋果動新聞」之前,沒有其他報紙,會在網上版本融入文字、圖片、漫畫、動畫。動新聞吸納大量讀者觀看,推出後便取得相當成功,是《蘋果》的創舉之一。《蘋果》另一創舉,是成功吸納到數以十萬計的網上訂戶,傳統綜合報紙相較財經報紙(如《信報》、《經濟日報》)一般較難有收費訂戶,但蘋果卻做到了。

「如果沒有《蘋果》,香港報業發展史,可能沒有這麼多事情發生,也沒有這麼多可能性。」蘇鑰機表示,《蘋果》的出現,為傳媒生態帶來巨大影響,《蘋果》漸漸成為其他報刊的參照指標,帶領業界作出一些從前沒想過的改革,令報界生態變得活躍,更多樣化。

200230629_4550682654946542_4935527009527526581_n

《蘋果》終結香港不再一樣

《蘋果》創刊廿六年,有創先河之處,也有備受批評的地方,如把新聞娛樂化及出現不客觀報道,蘇鑰機舉例,如一九九八年「陳健康事件」失實報導的爭議,及出版《爽報》在新聞道德操守上惹來批評。然而,無論功過,《蘋果》的終結,在蘇鑰機看來,都意味着報界闊度收窄。見《蘋果》被迫終止出版,很多人會問:它的消逝會否令市場委縮?會否令讀者滿足感下跌?會否令監察社會力度減弱?蘇鑰機認為,在《蘋果》結束後,本地言論空間也當然明顯沒有以前的闊,其他報章也會引《蘋果》為鑑,就某些問題,說話變得謹慎,甚至封口。

「象徵意義上,香港跟以前不同了。」蘇鑰機說,新聞業的經營環境,在《蘋果》之後,會面對更多困難,最即時的影響是有大量的記者失業,而當它結束時,原先的《蘋果》讀者會怎樣?會看少了,還是不再看報紙?抑或轉看另一份,或電台、電視或網媒?皆因《蘋果》的做法和定位都相當獨特,它消逝以後,讀者會否在某些地方未能滿足?這一切一切都有待觀察,幾個月後,自會變得明朗化。

蘋果最後一夜圖輯: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