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倪匡於本月三日逝世,不少人也惋惜香港痛失一代才子,紛表懷念。這位科幻小說名家的作品陪伴幾代港人成長,《衛斯理》系列更成為傳世經典,書中主角「衛斯理」的名字,原來跟一座已廢置逾二十年的教會村落有着一段淵源。
宗教史學者邢福增教授曾研究本地基督教村落的歷史,他指出衛斯理村是衛理公會在香港建設的第一條平房村,村名便是取自該會會祖John Wesley,全盛時期曾提供八十個單位,住上五百居民,並為鄰近木屋區的居民提供完善社區服務。倪匡正是當年偶爾經過村落,便借用這特別的村名為其科幻小說主角命名。
隨着地區發展,村落早在九十年代完成歷史任務,政府於千禧年初收回村落土地,僅保留營舍建築物,至今已丢空逾二十年。歷屆灣仔區議會曾就營舍及平房區遺址的未來發展進行多次討論,但仍未有結果。邢福增認為,現存建築物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見證教會當年的社會參與,可考慮保育活化的可能性,或用作其他用途,甚至改成紀念倪匡的展覽館。
安置中國難民 提供生活支援
倪匡曾透露,某次乘車駛經大坑,看見衛斯理村的門牌,有感名字特別,與其構思的科幻創作不謀而合,便取「衛斯理」作男主角名號及其筆名,令「衛斯理」一名深入民心。不過,坊間對於這條衛斯理村普遍認知不多,或許人們偶爾坐車經過,也會被這特別的村名門牌吸引,不會聯想到村子在五、六十年代曾經歷一時興盛,更是數百難民的安身之所。
戰後香港百廢待興,加上大量難民從中國湧港,單憑政府之力不能滿足龐大住屋需求,當時便陸續出現臨時性質的平房區。邢福增早在八十年代接觸本地教會村落的故事,曾在二oo二年將其研究結集成書,出版著作《願你的國降臨 —— 戰後香港『基督教新村』的個案研究》,敍述不少教會村的發展歷程,當中亦有記錄衛斯理村由開村至清拆的一段歲月。
在一九五三年,香港衛理公會已經向衛理海外救濟委員會申請資助,為難民興建「基督化村莊」,在解決住屋需要外,也實踐「教會社區共同體」之理念:「同年末發生的石硤尾大火加速建村計劃,翌年獲港府撥出掃捍埔山谷地段予循道及衛理公會建村,具體村務由衛理公會負責,是衛理公會在香港第一條平房村。」
據他翻查資料,衛斯理村在一九五四年四月落成時,共提供八十個單位安置五百人。全盛時期,村內設有小學、幼稚園、製品公司(讓村民學習謀生手藝,例如刺繡)、社交中心、診所及衛斯理堂(教堂)。他提到,衛斯理村附近山區木屋林立,除了服務該村居民,也為周遭村落,如正民村等,提供完善社區服務,「衛斯理村可說是當時大坑山坡上最現代化的村落。」
空置廿年,衛斯理村現況:
居民流失 結束營運
截至一九七五年,衛斯理村仍有四十五戶合共二百三十多名村民,但隨後村民陸續遷離或移民海外,使居住人數銳減,至八十年代已幾近人去樓空,社區設施亦早已停運。邢福增解釋,跟其他被政府明確收回清拆的平房村不同,衛斯理村的終結是基於人口流失:「該村及毗鄰村落在六十年代遇過幾場颱風,曾多次出現山泥傾瀉,不少村民早已被安置於其他地方或搬走,至七十年代左右村民人數已愈來愈少。」亦由於教友流失,村內的衛斯理堂在一九八八年正式結束。「因為個社區已經散晒,冇人喺度。」
邢福增認為,衛斯理村因着先天的地理因素,未能像循道衛理建設的其他村落,如柴灣愛華村或大窩口亞斯理村等,可以轉型服務社區至今,「平房區本身只是過渡安排,政府後來也陸續清拆愛華村和亞斯理村,但拆完後都會重建公屋,會建立新的社區,所以那兩條村的社堂仍能保留,繼續服侍當地的居民,但衛斯理村周遭環境全是山和斜坡,政府也不知怎樣處理,所以衛斯理堂只好一早結束。」
宗教史學者邢福增教授曾兩次走訪衛斯理村:
衛斯理村的平房石屋早在九十年代末清拆,只餘下昔日社交會堂、幼稚園等建築物,富有特色的八角形建築物則是幼稚園校長的辦公室;衛理公會在八十年代已開始在村內設立衛斯理營舍,供教會租用作退修場地,上述建築物亦早被改成營舍,奈何營舍使用率不高。邢福增估計因衛斯理村交通不便,加上時代進步,人們對營舍質素的要求提升,循道衛理會也在千禧年初停辦衛斯理營。
「教會不久後便把用地交回政府,因為如要使用這塊地,便須負責斜坡的保養,維修費用相當高昂。似乎也因為這原因,該地至今仍沒有任何用途。」翻查資料,後來政府欲以「用者自負」原則將營舍出租予團體使用,承租人必須負責每年的一般性斜坡勘察和維修工作,由於維修費用數字頗高,因此一直乏人問津,相關用地便一直空置二十年,荒廢多時。
遺蹟反映教會救濟工作
「五十年代是志願服務的黃金時期,香港依靠歐美地區的物質資助,向難民施予援手,提供住屋和教育的服務,當中以基督教和天主教團體佔絕大部分。」邢福增認為,教會在戰後香港的社會建設裏擔任重要角色,衛斯理村的遺蹟正好反映出這段歷史,同時,衛斯理村跟其他平房區一樣,見證戰後難民社會發展史。「如今絕大部分平房區已消失,而衛斯理村跟其他僅存的村落,如美經援、信義不同,不只是得一間間屋,更是一個完整的社區。」
他認為,衛斯理村有其保留價值,「如果可以活化成一個展館,主題圍繞戰後難民社會,抑或是志願機構的救濟工作,讓市民了解當年的艱苦環境,都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他表示,得悉教會仍保留當年衛斯理村製品公司的出品,可供展覽;他甚至提議,可以把村內部分建築物改裝成一個倪匡的「小館」,「倪匡是香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貢獻人,在衛斯理村辦一個介紹其生平著作的紀念館也是很有特色。」
灣仔區議員顧國慧表示,今屆區議會並未就衛斯理村的未來發展進行討論。對於相關用地閒置二十年,她認為地理位置偏僻並非社區團體沒有興趣接收的原因,反而是斜坡維修問題令人卻步;她歡迎坊間向其提出保育活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