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個教育制度,何以有兩套歷史?
答︰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只有「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文學科」,採用國共兩黨出版的教材。由於課本內容不利殖民地政府,港英政府禁止任何政治宣傳及排外元素,義和團之亂和鴉片戰爭等課題亦特別小心處理。六十年代,教育署頒布香港中史課程大綱,後來交由在港南來學人負責制定中史框架。這些學者重視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與港英政府主張「去政治化」的目標不謀而合。第一本教科書《中國歷史》,由香港人人書局出版,由孫國棟編寫、錢穆審訂,影響深遠,中西史科自此分家。現時,兩科的課程及評估考核由課程發展處及考評局配合處理,亦有前線中學老師及大學講師參與制定。
問︰香港史應該寫在哪個科目裏?
答︰早期的歷史科,一直承襲英國教育課程,以歐洲為本位,杜絕殖民主義與中港近代史,以防本土意識抬頭。九十年代初期,經過六七暴動及六四事件等,各科課程開始為回歸作準備,讓學生認識中港兩地。世界歷史科課程同時改革,首次加入香港史元素,而中史持續以中國為本位,將香港發展加插於國史的脈絡,不提內部歷史。
初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的修訂課程大綱,將於今年九月的中一級開始實施。
中國歷史科課綱中,課程目標由培養優良的品德以及個人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責任感」改成「認同感、歸屬感及責任感」。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諮詢課綱都將香港史以獨立課題呈現,最新修訂版本則將香港歷史編入九個中史課題一併教授,不會獨立成科。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強調:「中國歷史科是教授中國歷史,並不是香港歷史。」對於新課綱沒涵蓋六七暴動或六四事件,梁元生解釋,委員會沒收過相關意見,故沒納入課程(按:其中一名受訪者表示,在兩次諮詢皆有表達相關意見)。第二階段諮詢稿提及的革命運動、省港大罷工等,亦沒在新修訂課綱中出現。
問︰六四事件在教科書?
答︰一九九四年,首度有兩家出版社將六四事件寫入中史教科書,卻遭時任教育署署長黃星華阻撓:「教育署勸喻出版商不應把不足二十年及未經鑑定的歷史事件,編入歷史課本。」儘管教育界猛烈抨擊政府政治干預及迴避真相,最終兩套教科書出售時已作更改。現時,中史教科書大多在改革開放的大框架下描述六四事件,高中內容佔兩版篇幅,初中只有一小部分甚至兩句,沒提及傷亡,並以「干預」及「清場」等字眼取代「鎮壓」。
問︰具爭議教科書審查大事?
答︰二〇一八年,高中歷史科教科書評審報告出爐,引起有關課本評審制度的爭議。內容包括:「中共一黨專政」被批用字不當、概念不清;「香港位於中國南方」、「中國收回香港」、「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內地」、「中國堅持收回香港主權」被評為措辭不恰當;「中共建國,大量內地人移居香港」被指沒直接因果關係,容易誤導;「近代歐洲的崛起,是世界歷史上重要的一幕,造成了今日西方優勢的基礎」被指觀點值得商榷。
問︰歷史教科書由誰「把關」?
答︰由二〇一〇至二〇一一學年起,出版社的教科書須遵守「五年不改」的規定,每次改版後送審教育局,才可列入《適用書目表》內。教科書須參考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科目課程指引,課本編印和送審事宜指引及《課本編纂指引》而編寫。每本課本經由約五位成員組成的相關評審小組進行評審,局內評審員來自相關專科組,局外評審員包括現職學校校長、教師、大學學者及其他學科專業人士,由專科組推薦擔任。任期一般為兩年,二〇一三年至二〇一八年的歷史科評審員數目約五十七至七十四人,科則約四十五至八十五人。教育局未有打算統一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