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九月,終迎來炎夏尾聲。雖然中秋將至,但秋意仍未至,本港仍連續多日錄得逾三十度高溫,不少戶外工作的打工仔需抵受酷熱天氣。在過去的七、八月,本港更至少發生五宗工人疑因中暑猝死的個案。
面對惡劣工作環境,基層勞工彷彿沒有選擇餘地,只能硬着頭皮開工。服務新界鄉郊地區的清潔工友,天蒙光便已從垃圾站出發,獨自前往不同村落展開一日工作。在難熬的暑天,對他們來說,抵受陽光曝曬已是家常便飯;但在沒有水電供應的荒蕪鄉郊,即使有空檔時間也難覓理想地歇息,只能藏身垃圾房或躲在樹蔭下避暑。
改善工作環境是工友的心願,多年來,不斷有工會和團體向食環署爭取在垃圾站加裝風扇和水電設施,時至今日卻仍毫無寸進,工友中暑情況依然繼續發生……還要等待多少個夏天,這些訴求才有望實踐?
根據食環署數字,全港共有一百六十四個屬永久垃圾站,主要位於市區,站內設有水電設施,可供清潔工友用作簽到、更衣等用途;其餘佔大多數的,則是八百七十八個鄉村式或臨時構築垃圾收集站,這些收集點多數設於新界鄉郊地區,大多設計簡陋兼沒水電供應,偏偏卻是最多工友工作的據點。
每天工作逾八小時 簽到後自行到工作地點
烈日當空,在錦田其中一個鄉村式垃圾收集站,五十多歲的食環署外判清潔工德哥剛剛完成打掃工作,在鐵皮搭築物內稍事休息,雙手不停抹去額前汗水。德哥在今年最熱的七月入行,對失業一段時間的他而言,有工開已是一種幸運。
跟其他工友一樣,德哥每朝清晨便要從元朗家中出發,七時前到達位於錦田市中心的「點名站」簽到,簽到後再步行十數分鐘赴工作地點。他說自己通常六點半便會現身,因要趕在垃圾車來收垃圾前回到崗位,否則過了時,堆積如山的垃圾就無人處理。
他解釋,每條村由至少一位工友打理。鄉村清潔工一般負責打掃工作範圍內的政府道路,亦要處理附近村民堆放在收集站的垃圾,有的更需要剪草。以德哥為例,他負責打掃範圍甚廣,面積近半個維園,日做八個鐘;下午四時完成工作後,便回到市中心垃圾站簽到。
戶外工作無可避免 靠飲冰水自備風扇消暑
像錦田的鄉郊地區,人煙不如市區密集,亦因環境較空曠,能遮蔭避雨的地方甚少。清潔工作集中在戶外,長時間在高溫暴曬下進行體力勞動無疑是件苦差。德哥透露,外判商沒有訂明工友的工作和休息時間表,因此他跟其他同僚都會自行分配時間,在陽光最猛的正午前後加緊步伐把工作做好。
「自己執生啦,不過有時太過熱又真係頂唔順。」他說,自己在工作期間未試過中暑,但不時聽聞同事中暑暈眩的消息,「我每日都至少飲四五枝水,喺屋企雪凍佢先,自己帶保溫冰袋裝住。涼啲嘛,咪冇咁辛苦。」他工作的收集站雖設有簡陋頂蓋,但沒有水電設施,他惟有自備小型風扇,休息時間在內坐坐,與垃圾為伴。不過,由於收集站沒有閘門,當他推車外出工作時就如「冇掩雞籠」,他存放的私人物品如毛巾、草帽等不時被盜。
「都冇法啦,有瓦遮頭已經好好,最緊要唔好漏水,行雷閃電都可以避下。」他知道很多鄉村地方都不設涼亭等有蓋空間,同事只能在樹蔭底下乘涼。「但始終都要處理手頭工作,我諗過多兩個月天氣涼啲,就會好啲㗎啦。辛苦就梗㗎啦,打我哋呢啲工點可以多多要求。」
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職工權益工會一直倡議署方改裝鄉村垃圾收集站,包括加裝太陽能板發電讓工友使用風扇乘涼,同時增設跟巴士站長室類似的獨立休息室給工友遮蔭。德哥認為,外判清潔工的待遇雖在近年有所改善,但也希望政府能帶頭照顧工友的不同需要,「希望佢唔好意見接受,態度照舊。」
夏天中暑乃等閒事 盡量避免正午時段工作
說着說着,德哥搖指遠處的一片大草地,「其實南生圍仲難做,仲要割草,好易周身損。」
南生圍是港人郊遊熱點之一,假日總是人頭湧湧,平日卻四野無人,但沿途每隔數百米擺放的垃圾桶仍需工友清理。正午一時許,一班清潔工友坐着外判商的貨車前來,於南生圍路的盡頭處下車,一羣人穿過林蔭大道,戴上闊邊帽的娣姐說:「我哋要行到入去『篤篤』嗰度收垃圾。」
她所指的,正是遠處的橫水渡碼頭。南生圍面積龐大,至今仍有零星村民散落各處聚居,因此,在叢林中依舊「隱藏」着不少綠色大型垃圾桶;只見娣姐與數名同事連忙把垃圾桶逐個推出馬路清理,一羣人在陽光照射下來來回回,一邊推着那綠色的巨型怪物一邊抹汗。
「之前熱啲嗰陣,我都中過暑,曬到頭暈係在所難免。」娣姐說自己的經歷只是冰山一角,在鄉間工作的清潔工幾乎都試過因高溫天氣而不適。她的男同事正在一旁把垃圾桶搬上貨車尾板,也不忘搭嘴;他表示,像他們一樣乘搭公司車外出工作的工友,休息時間可以登上貨車休息,「但你吹着冷氣,一熱一凍,加上成身濕汗,很易患上感冒。」
為怕得病,他們都趕快把東西做好,盡量減少在戶外曝曬的時間,亦只好多點喝水降溫,「都冇嘢講啦,食得鹹魚抵得渴,一係就唔做,好難話有設施擋到太陽,畀多啲時間休息就好了。」男工友無奈說道,徐徐登車遠去。
用膳空間臭氣熏天 口渴要問人借水飲
相比市區,郊區的另一特點是缺乏基本配套,若工友需要用膳或補給物資,很多時只能走遠路回到市中心;因此,在山貝河附近收集站工作的羣姐選擇自己帶飯,午膳時間,獨自留守在幾近密不透風、約一百餘呎的收集站內用餐。
跟大部分收集站一樣,這裏同樣沒有水電供應,夏天時比室外更悶熱、更侷促。羣姐架起自備的小型風扇,攤開摺櫈,望着綠色的大型垃圾桶開餐。因被外面的垃圾堆包圍,吃飯過程不斷嗅到陣陣惡臭,但羣姐似乎早已見慣不怪,默默接受了這極不理想的用膳環境。「喺垃圾崗食飯,係咁㗎喇。」說話帶點圍頭腔的她豁達地道。
東堤街垃圾站是羣姐每天上下班的簽到地點,距離工作地點約一點三公里;由於附近沒有士多或便利店,若要免費盛飲用水,便要徒步回到東堤街垃圾站,一來一回需時近四十分鐘。「有時啲水飲晒,頂唔順,就要問人攞。」她指指自己的水樽說,內裏的水都是剛才向鄰近街坊求助得來。
「如果呢度有水,就唔使到處問人借。」這是羣姐的小小心願。說罷,她又忙着把未完成的功夫做完;陽光持續猛烈,她把自備的闊邊帽重新戴上,喝口涼水,又繼續推着車子打掃路邊落葉。
垃圾站內極悶熱 工會促政府改善休息環境
樂施會最近進行調查,合共訪問了二百位外判清潔工人,當中有近七成受訪工友表示在垃圾站內工作經常感到不適,有逾四成工友更表示未獲僱主提供飲用水;調查同時發現,垃圾站內平均溫度高達攝氏卅二點二度。樂施會呼籲當局正視基層勞工需求,提出加快翻新垃圾站和加入分隔休息室等建議。
早在去年十一月,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職工權益工會已向有關部門反映極端天氣下鄉郊清潔工的苦況,要求署方為鄉郊清潔工提供有水有電的休息室。
食環署曾向傳媒回覆稱,過去三個夏天並沒接獲署方員工中暑個案的呈報,惟未有提及外判工友情況。工會反駁指,根據他們早前進行的實地訪問,超過五成鄉郊清潔工曾經中暑,要求署方正視工友們的處境。
勞工及福利局早前有意在《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指引中加入天文台「香港暑熱指數」作參考指標,讓僱主和僱員根據指引制訂防暑措施,但有關指引僅屬參考性質,沒有法律約束力。